同时毛主席也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他的字洒脱洒脱、大气磅礴,自成一派,被尊称为“毛体”。
其字肆意豪迈,旷达不羁,真正堪称为龙飞凤舞、行云流水,与他的诗词极为融洽,相得益彰,更显其独特的魅力,当为千古第一人。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高下,顿失落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32首毛主席诗词手迹原文及简析比之苏辛犹有过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骚人物,还看目前。

——这首词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上片描写北国雄奇壮丽的雪景,以景引情;下片点评历史人物,抒发胸襟抱负之情,以情衬景,语句豪迈而旷达,气势大气而磅礴,表现出了词人恢宏的精神天下。

在谴词用句上足见词人胸有千壑,挥洒自如,要文采有文采,要境界有境界,读来让人畅快淋漓,而且每次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如果要评出古今第一词,非其莫属。

2、《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诗人意气,挥斥方遒。

指示江山,激扬笔墨,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所作,整首词情景交融,壮阔激荡,乃至有人认为其文学造诣还在《沁园春·雪》之上。

词上片通过对长沙秋天景色的描述,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拷问,意境辽阔,带给人油然而生的豪迈气息。
词的下片则回顾了少年时期初生牛犊的激情岁月和风发意气,展现了奋勇搏击、心怀天下的青年革命者风貌,抒发了词人立志冲破旧天下、创造新中国的大无畏精神和豪情壮志。

3、《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峭壁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毛主席利用比、兴手腕较好的一首词,是托物言志的一篇佳作。
词中通过对梅花在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描写,表示了其不惧寒霜、倔强不屈的坚韧形象,由此寄希望于人们学习梅花的品质,要有唾弃统统困难、不畏艰辛的昂扬精神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必胜信念,也表示了革命者博大的肚量胸襟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4、《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落骄杨君失落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是毛主席怀念妻子和战友的一首“悼亡”词,抒发了对革命英烈的无限深情和崇高敬意。

词中以“寂寞嫦娥”代指捐躯的革命先烈,他们在天上看着人间万象,看着自己曾为之努力奋斗的统统,以此时时警觉自己及所有的革命战士们,要继续先烈遗志,为美好生活奋斗终生。
末了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则饱含着充足的情绪,读来让人感伤落泪。

5、《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是毛主席时隔38年后重回井冈山所作。
井冈山上崭新的风貌和勃勃活气让词人欢欣非常,回顾起当年激情澎湃的岁月,发出了无限感慨。
词作融写景、抒怀制定条约论为一体,并灵巧化用古人诗句、典故和俚语,赞颂了公民改天换地的志薄云霄和不畏艰辛的豪迈气概,令人憧憬。

6、《水调歌头·拍浮》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纵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天下殊。

——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所写。
一个“才”一个“又”,大略的两个字却将韶光和空间自然而流畅地串接起来了,同时包含有风尘仆仆的喜悦心情。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是个人极为喜好的两句,既有豪情又显从容。

词的下片则笔尖一转,从静到动,转换自然流畅,一壁描写如今热火朝天的培植热潮,一壁临未来更美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让人激情四起。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三句有时期特点,又充满古诗意味,铿锵有力,充分展现了词人的斐然文采。

7、《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隐士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作于1934年,是即将开始长征的前夕,当时的环境十分危急,而毛主席也暂时被排挤在领导团队之外,但他的心情虽然苦闷,却并不消沉,流传宣传自己“踏遍青隐士未老”,正是他要连续为革命奇迹奋斗的精神写照。
而“郁郁葱葱”的“独好风景”则表达到词人乐不雅观、豁达的心态,更是饱含着对未来攫取胜利的武断信心。

身处困境而心仍所向,正是毛主席毕生的不屈精神,也是我们的榜样力量。

8、《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作为1935年,当时红军在宁夏六盘山,击败了敌骑兵团,为突围扫清了障碍,并于当天下午摆脱了追击的仇敌,翻越了六盘山。

上片回顾了长征的胜利,以“屈指”二字感慨光阴的迅速,将原来艰辛的长征以轻松的口吻说出,表示了词人傲然自傲的心境。
下片则即兴描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赞颂的红军将士的勃勃英姿,也抒发了对胜利的渴望之情,“何时缚住苍龙?”一句,令人豪情顿生。

9、《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捕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是毛主席1954年在北戴河时所作。
开篇的“幽燕”正是指北戴河附近的古幽州和古燕国,并以大雨和滔天的波涛入画,气候壮丽恢宏,为整首词立下了壮阔豪迈的基调,

紧接着以还在汪洋中捕鱼的渔船,寄予了词人不惧风雨和大浪,奋力向前的拼搏精神。
下片则通过对曹操远征的描写,表示出人间换了新颜的豪情,既是对英雄的抚慰,也抒发了对新时期的赞颂,整首词情景交融,用典自然,意境壮美而辽阔。

10、《临江仙·给丁玲同道》

壁上红旗翻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是毛主席赠予给女作仆人玲的一首词,以叙事的风格娓娓道来,诚挚而朴实。

在词中,回顾了初见丁玲时的场景,那时保安及周边的环境是艰巨的,但由于红军的到来,以及很多如丁玲一样追求真理、肚量胸襟空想的青年们加入,昔日的“孤城”也面貌一新,抖擞出勃勃活气。
词的下片则对丁玲进行了高度的赞赏与评价,说她是一支笔胜于三千枪——毛瑟,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枪支,表示了对丁玲的欢迎与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所有投身革命奇迹的知识青年的支持与鼓励。

11、《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心腹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目前霜重东道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天地。
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诗是毛主席离开长沙要去外地事情时写给妻子的,他用真切细腻的笔触将爱人之间的无比深情和不得不分别的愁苦刻画得细致入微,动听至深。
词名“别友”,这个“友”字,是他将妻子当作了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是情绪的更进一步升华。

当时的形势紧张,革命奇迹也正处于上升阶段,词中也传达出了革命志士为了奇迹而暂时放弃儿女情长的远大抱负,以及为欢迎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仍勇往直前的巍然气概。

整首词在表达离去之情时,颇有宋代柳永所作《雨霖铃》的意境,缠绵悱恻、婉约动人,足见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12、《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间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骚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毛主席仅仅以115个字,便写出了一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程史,从人类出身一贯到当代,既有统辖、又有细节,实在气候恢宏。

在词中,词人着重落墨于人与人的争斗,直言万里河山,无一处没有流血,高下千年,无一代不是你争我夺,造出了无数英雄豪杰,而历史正是在不断的战役中滚滚向前。

末了两句“歌未竟,东方白”彷佛让人感想熏染到了词人沉浸在历史的岁月中意犹未竟,也喻指革命奇迹的胜利,东方终露曙光。

13、《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写于长征中的娄山关,当时形势紧迫,红军二渡赤水,折回遵义,再次超过娄山关,在关口遇敌,终极打退敌军,攫取了胜利。

上片写景,景辽阔雄壮,下片抒怀,情壮怀激烈,展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雄奇画卷。
整首词的谴词用句有唐朝边塞诗风,有几分冷峻悲壮、有几分年夜方高亢、有几份雄浑豪放,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14、《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解,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是毛主席写给妻子的思念之词,没有堆砌词华,也没有缠绵的语句,像一篇浅近的记叙文将自己的思念之情悄然落笔,却明白朴素、情真意切,于信手拈来之间动听至深。

15、《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作为重阳之际的一首词,表达了对根据地的赞颂,那火热而欢欣的场面有着传染人的力量。
下片则寓哲理于景中,以壮丽的诗境和振奋的豪情,鼓舞人们为空想而连续奋斗,表示了词人宽广博大的胸襟和革命乐不雅观主义精神,豁达明快、气候恢弘。

16、《浣溪沙·和柳亚子师长西席》

一九五零年国庆不雅观剧,柳亚子师长西席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永夜难解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公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墨客兴会更无前。

——这首词写于1950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第一个国庆节,算是对全国的一首贺词。

词的上片戳穿了旧时期的阴郁和公民的苦难,下片则对新中国进行了赞颂和歌颂。
个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化用自李贺的诗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更显感情的高亢冲动大方,表达了终于渡过漫漫永夜,迎来夺目曙光的喜悦之情。

高下文的强烈比拟让人震荡,也给人以鼓舞,勉励着人们更加努力向前。

17、《满江红·和郭沫若同道》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钉子。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浮夸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滚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肃清统统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的涌现有一个背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发生了几件事,导致前苏联停滞了对我们的声援并撤走了专家,还在其报刊上发文对我们进行攻击,于是已73岁的郭沫若写了一首《满江红》予以回应。

郭沫若的《满江红》在《光明日报》副刊《东风》刊出后,他又将手稿寄呈给毛主席审定,毛主席看后顿时深受传染,诗兴大发,连夜写了这首和词。
整首词激情豪迈,带着唾弃统统反动势力的浩然正气,充分展现了词人胸有山河的领袖气度,霸气无匹,拥有着振奋民气的巨大力量。

18、《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去世生平如昨。

独占豪情,天涯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这首词是毛主席于1965年5月再次登上井冈山时所作,开篇以挥洒的笔触描述了井冈山雄奇壮丽的画面,引人憧憬。
接下来细数了发生的变革,犹如天翻地覆,勾起了词人对当年的峥嵘岁月回顾,末了则对红军的胜利进行理解析和赞颂,使其既有伟大的内容做骨架,又有独占的艺术魅力为皮肉,当得上豪情万丈,其气势磅礴之姿无人能及。

19、《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天下,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作于1935年冬,红军即将完发展征这一壮举,毛主席登上岷山峰顶,了望苍茫昆仑,一时诗兴大发,有感而作。

上片以昆仑起篇,从壮丽冬日满天雪舞的冰凉,到炎酷暑季因冰雪溶解而至江河泛滥成灾,让人不禁想问,这昆仑究竟是好是坏?

到了下片,词人以领袖之态直面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霸道的气势肆意而出。
其后更是要以宝剑将昆仑裁成三截,要让环球同凉热,喻意让全天下都走入新时期,展现了词人的博大肚量胸襟和远大抱负。
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句子,古往今来能达到同一高度的,可能也只有诗仙李白了。

20、《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上苍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各处,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这首词以是寓言的形式,通过鲲鹏和鸟儿的对话,高度概括了当时的两方大论点,对反动势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其词尾的“放屁”二字用得极其妙,其语境是和全篇的基调相吻合的,表达了对仇敌淋漓尽致的痛斥,非常过瘾。
可以说能将如此粗俗的字用于诗词中且绝不以为欠妥的,仅毛主席一人矣。

21、《归国谣·今宵月》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落。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这是毛主席少有的有着宁静婉约、豁亮清明幽好意境的一首诗词。
昂首望月,只见明月把清辉撒落天地,却如此温顺,并不把青山的本色粉饰。
那清溪向着青滩流去,静中有动,真实而自然。
鸡叫声停了,马儿嘶鸣,又响起了人们的话语声,送别的长亭亮起来了。
这里展现出一幅夜宿的旅人又要上路,连续征程的水墨画卷,表达了词人要短暂的歇息后,要连续为了空想而前行的武断脚步。

整首词读来让人的心顿时沉静下来,却在个中又饱含着一丝坚韧,极富韵味。

22、《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作于1927年,当时环境严厉,阴郁非常,词中基调沉郁、苍凉悲壮,表达了词人对革命出息的忧虑。

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正是词人一吐心曲的详细表示,心潮起伏,有种想要早日建功立业的紧迫感,满含着革命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期望,有着澎湃的情怀。

23、《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作于1930年在吉安县陂头召开联席会议之际,在会上,确定了攻打吉安城的决定。

整首词像一幅大泼墨画卷,风雪交加、红旗飞卷,有着雷霆万钧的气势,表示了降服统统艰险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意境壮阔、情绪旷达,几个动词“行、过、下”简洁有力,有着激荡民气的力量。

24、《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宣布敌军宵遁。

——这首词作于1928年9月前后,那时是井冈山黄洋界哨口的关键一役,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军民齐心专心,终极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词人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激情亲切歌颂了将士们坚守阵地的大胆斗争精神。

这首词用词用句别具一格,画意盎然。
写景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传染力,不仅是一首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更是一首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

25、《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词写于1929年底,当时红军进入闽西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词以三个地名开头,简洁有力,既详确的记录了行军路线,更生动的表示了行军的迅速,畅述了战士们不惧艰险、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铿锵有力。

“直指”一词则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威武气势,与后面的“风展红旗如画”相结合,更表示出大军云集的恢宏场面和为胜利欢呼喜悦的心情。

对付风吹动着旗帜的表述,一样平常在诗词中都是用的“卷”字,词人在这里一反常规地利用了“展”字,更显示出红旗之大和气势之盛,有着经由困难困苦后终于一吐胸臆,仰天咆哮的畅快之感。

26、《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落壁。
装点此关山,目前更好看。

——这首词是毛主席于1933年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沙场,触景生情而作。

词中描述了雨后大柏地的秀美风光,遥想当年在此作战的岁月,抚今追昔,流露出对经由战役洗礼后有种别样之美的根据地的赞颂之情,抒发了对未来取得更大胜利的喜悦和神往,将自然美与社会美融入一炉,情景交融,极富传染力。

27、《七绝·为李进同道题所摄庐山神仙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神仙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苍茫的暮色中,看那刚劲的青松,听凭云雾在身边翻滚,依然从容自若。
好一个天然而成的神仙洞,这无限俏丽的风光,须要在那险要的山峰之上才能看到。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蕴含很深的哲理,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保持从容的姿态,面对险境要临危不惧、绝不动摇。
另一方面也在辅导我们,对付自己的目标,要有必须的信念,要敢于攀登险峰,由于胜利重来不随意马虎,只有经历无数的磨炼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

28、《七绝·莫干山》

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顾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这一首诗作为1955年,记录了游历杭州莫干山的一程。

“跃、才、又”几个字的连接,表明了途中的畅快之意和愉悦之情,语句轻快、诗味盎然。
整首诗以明白如话的措辞见清新自然,能感到墨客的游历之程余兴未尽,给人妖冶的诗意享受。

29、《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是毛主席在1961年赠给一位李的女机要员的诗,那时周边环境繁芜,我们加强了对民兵的演习。
在一天早上,女机要员去给毛主席送文件时,毛主席问她有没有参加民兵,她回答说参加了,并从自己的条记本里拿出了演习时的照片。
毛主席很高兴,当即在一本小册子的空缺处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女机要员,并对她说:“你们年轻人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

这首诗勾画了女民兵在进行军事演习时的飒爽英姿,赞颂了她们不困守于传统的女性形象,抖擞出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期精神风貌,对她们巾帼不让男子的英雄气概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进行了高度颂扬,诗意自然流畅、形神兼备。

30、《七律·公民解放军盘踞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年夜军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逻辑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天夜里,百万年夜军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第三野战军率先盘踞南京,毛泽东得知这个后欢欣鼓舞,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
七律由上至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浓重的笔墨渲染出百万将士渡江的雄伟场面,描述出了进军时雷霆万钧,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浩荡场面,表示了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勇猛气势,虽然我们不在现场,却犹如身临其境,彷佛自己也成为了个中的一员,不禁让人热血沸腾、激情万丈。

颔联赞颂理解放南京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现在与过去的比拟,抒发了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也是对几十年坚持不懈努力奋战的感慨,如今终于可以告慰前辈英烈,一吐胸中快意,实在年夜方冲动大方。

颈联则从激动的心情中走出来,镇静的表示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但要正视当前的形势,吸取楚霸王项羽的惨痛教训,不可骄傲自满,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表示了墨客洞察古今、果敢英武的领袖风范。

尾联通过对自然运行的客不雅观规律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变异、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一定规律,要成功就要行天下之正道,将诗情与哲理进行了完美结合,令人寻思。

3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壮举——全球有名的长征。
这首诗正是毛主席写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的途中。
诗中以多个实例总结了长征路上碰着的各种困难险阻,激情亲切赞赏了红军不惧难关、通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万水千山的远征艰辛,我们“等闲”视之,表达了对困难和仇敌的唾弃,充分表示了战士们从容不迫的大无畏精神。

面对着雄伟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墨客眼中,它们腾起的不过是“细浪”,磅礴落下的不过是“泥丸”,以这种夸年夜的比拟手腕,反衬出红军唾弃并降服统统困难的高大形象。

下句的一“暖”一“寒”则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冰冷的江水彷佛也变得温暖了,以及飞夺泸定桥这一战事的艰巨激烈——铁索高悬、寒意森森。

末了,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降服雪、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曾经的困难困苦顷刻间烟消云散,不值一提,也正是他们大胆顽强战斗精神和乐不雅观主义思想,终极赢来了“开颜”的欢笑。

整首诗写的轻松豪迈、气度非凡,满载着拨开阴郁迷雾,迎来胜利曙光的喜悦心情,又有着傲视山河的夺人气势,足见墨客的辽阔肚量胸襟。

32、《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宅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捐躯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各处英雄下夕烟。

——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但他一起辗转,经由了无数战斗的岁月,直到1959年才得以第三次返回故乡,看抵家乡的变革,他非常欣慰,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逝川”化用自孔子的“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他回顾起32年前离开故乡,为了空想而四处奔波。

那这些日子里,一方面韶山公民高举着红旗为自由而战,另一方面反动派则拿起铁鞭对公民进行毒打,通过对那个阴郁岁月的描写,讴歌了公民绝不当协、从不妥协的大无畏精神。

韶山的先烈们捐躯了,但他们可以放心,他们的血没有白流,我们继续着他们的遗志连续奋争,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正是一个个革命斗士们前仆后继,心存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才有了如今的梦想成真。

看着韶山丰收的作物,劳动了一天的社员们踏着夕阳收工回家,这场景让墨客无比喜悦,也发出了感慨——唯有努力奋斗,才能收成胜利的果实。

整首诗将过去与现在、韶光与空间领悟交错,虚实结合、动静相应,充分展现了墨客丰富的情思和雄浑的笔力,带给人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