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有两首,个中比较出名的是第一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七虞”部的七绝。
王昌龄,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在盛唐七绝的成型、推广上和李白两人起了决定性的浸染。七绝这种体式,题材、格式、修辞方法、文法走向都由于他而规范,他的主要性不言而喻。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的状态,并没有对背后的关系进行过多交代,我们要读懂他,就要理解王昌龄创作这首诗时自身的状态,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他的诗意。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当时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是江宁丞,陪他到润州,然后在此分离。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前面两句好理解,便是写清晨送别时候所见到的景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诗写景,从来都是寓情于景,我们看到王昌龄所描述出来的景致,就自带了萧瑟、黯淡的离去之情。昨夜江雨声声,更添寒色,目前送君远行,江面的楚山孤峙,倍感伤怀。
第三句按照绝句文法,转开一笔,不再写景,用假设的口气做出诗意转换:“洛阳亲友如相问”,亲友肯定是会问的,问什么呢?近况如何?王昌龄个人落拓不羁,引人谤议,仕途是不畅的,一贯是在贬谪之中。那么这种亲友相问,可能就会带有了关怀的责备:“你现在可改了些?”
改是不会改的,一辈子都不会改的,我心光明,不在乎流言是非。以是王昌龄第几句自答,表明心迹:“一片冰心在玉壶。”南北朝期间的鲍照曾作《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玉壶冰心就一贯是性情高洁的代表。王昌龄在这里化用这个意象,让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口信,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这首诗并不繁芜,前面写景,后面的心意表白,两者之间是否有一定联系呢?除了在叙事上屈服逻辑关系(肯定是告别的时候说的这两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和前面两句营造的清寒、孤冷的情境有没有关系呢?
不但有,而且关系很大。
玄门是大唐的国教,而在玄门中,“壶中有日月”是常见的一种说法,李白有诗:“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壶里面有天地,那么我们现在身处的天下也不过便是壶中日月罢了。天地寒江中的楚山,不便是玉壶中的一片冰心么?这种道心,阔达、宏美,又暗藏玄机,描述的景致和冰心玉壶又不谋而合,这正是墨客的诗心肠点。所谓“灵犀一点”,不用明言,有过相同感想熏染的人自然就感想熏染得到。
景致和抱负相互照料,令人自然遐想到墨客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风雅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不着痕迹,蕴藉蕴藉,余韵无穷。
站在这寒雨漫天的江边,我的心就像那楚江中的孤山。看到面前离去时的景致,王昌龄对自己的心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借景抒怀,借诗言志。
唐诗的特色,便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王昌龄用“冰心”、“玉壶”这种幻境回应了“楚山”、“寒雨连江”,完成了整首七绝的诗意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