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小雨丝竹(撰文)|

“小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青年才俊苏轼随口吟诵着这阕《浣溪沙·小雨斜风作晓寒》,迁徙改变细长整洁的手指,以优雅灵敏的动作,把姜汁和入发过的面团里,交给厨房作进一步加工,转头对你莞尔一笑:“此面饼须蒸到裂纹密布,穿在绳子上,给那习习的清风久久地吹一吹,弥加坚实,便是上好的酒曲……”

此时,你是很乐意在他对面坐下来,听他谈一些流风余韵的话题的,并期待着他把午茶煎出乳白色的“雪花”,再用蓼菜的新苗、蒿菜、竹笋装一道鲜嫩青翠的“春盘”,伴着清新馨柔的茶喷鼻香,与你一同分享愉悦闲适的心情。

【《东坡酒经》:吾始取面而起肥之,和之以姜汁,蒸之使十裂,绳穿而风戾之,愈久而益悍。
此麴之精者也。

苏轼的摄生古方菜单请一定要看到最后这不是广告

好了,请做好生理准备,画风要变了。

众所周知,北宋文学家、字画家、政治家、多情男神苏轼——号“东坡居士”,又称子瞻师长西席——同时也是一位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美食家。
苏轼的口味从不局限于玉盘珍馐,有时是相称“重”的。
如果你穿越回北宋,同他对坐谈吃,本文开篇那幽美而文雅的画面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恐怕是你无法承受之“重”。

说苏轼口味重,并不是指他爱吃猪肉这一点。
只管他在煌煌巨作《猪肉颂》中戳穿了一条史实——在北宋,猪肉地位尴尬,“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即中上层人士仍旧不屑于吃猪肉,常日只有底层贫民才乐意吃猪肉,又做得不好吃。
但是,对付当代人而言,猪肉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诸如鱼喷鼻香肉丝、尖椒肉丝、红烧肉、回锅肉、烤五花、卤猪蹄、凉拌白肉、粉蒸肉……各种烹饪方法异彩纷呈,麻辣、甜糯、咸酥、鲜喷鼻香,千滋百味搜罗万象,足以完爆苏轼“小火慢炖、顺其自然”的基本款。
以是,在我们当代人看来,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每天早饭吃两碗猪肉的饮食习气只能说不足康健,算不上重口味。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清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那么,苏轼贬谪海南岛期间,学当地土著居民吃蛤蟆,算重口味吗?在此须要把稳,苏轼吃蛤蟆,完备是在两个客不雅观成分的逼迫下,不得已而为之。

一则,海南岛在当时属于蛮荒烟瘴之地,可入苏轼法眼的食品少之又少。
当地居民顿顿以“薯芋”为主食,吃熏烤老鼠肉、烧蝙蝠肉等特色菜佐餐。
苏轼漂在海南,五天才能吃上一次猪肉,十天才能吃到一餐鸡肉粥,平时清汤寡水,过去每天至少消化两碗猪肉的肠胃势必饥渴难耐。
更严重的是,摄入油荤太少,将导致人体瘦削,体力低落。
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贬谪雷州(位于今广东省雷州半岛),与苏轼隔琼州海峡相望。
雷州的物质条件和海南岛相差不大,苏辙就因难得吃肉食而饿瘦了。
为此,苏轼给弟弟寄去一首题为《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的诗,安慰弟弟,也安慰自己。
可见,如果苏轼不能降服自我、谢绝寻衅当地特色菜,身体也很可能步弟弟后尘。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五日一见花猪肉,旬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二则,海南居民盛情难却。
当地百姓估计是出于对苏轼的爱戴,劝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荐以薰鼠烧蝙蝠,”强烈建议他学着吃熏鼠肉和蝙蝠,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脂肪和热量。

即便如此,苏轼还是吃不下老鼠肉和蝙蝠肉。
毕竟他听见别人吃“蜜唧”(某种残酷的鲜吃老鼠法)都要呕吐。
于是,他在合理的范围内入乡顺俗,吃起了蛤蟆。
并且,“稍近虾蟆缘习俗”,吃得不多,只是轻微吃一点。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而真正意义上的重口味该当是本人自觉的爱好和志愿的选择。
接下来,才是揭晓答案的时候。
交情提示:最好不要一边用饭,一边读下文。

苏轼口味之重,重在养生大餐。

冬天是养生的黄金时令,苏轼准备了三十个瓷罐,每个瓷罐都配有盖子。
他在瓷罐中储存人的尿液——据中古医疗史专家于赓哲教授推测,该当是苏轼自己的尿液。
储存后,苏轼会用盖子将尿液密封好,在每个瓷罐上各贴一张纸,书写编号,从“一”编到“三十”,搬到干净的房间保存,安排谨慎朴实的下人看守。
密闭三十天后开启瓷罐,尿液表面将凝集出红、黄二色“细砂”,状如浮游在水面的蚂蚁。
随即用周详的绢帕过滤,提取出“细砂”。
其余打来新鲜的水,反复淘澄洗濯,末了把“细砂”贮藏在清洁的瓷瓶中。
等节气过了夏至,细加研磨,和枣肉一起捏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制成“阳丹”,以酒冲服,分三至五天吃完,同时严格禁欲,否则丹药无效。

【为了大家考虑,这部分

这还不算什么。
入冬,我们的苏男神搬到“后斋”居住,每天吸溜自己的鼻涕,吸到口腔里,用唾液把鼻涕“炼”出甜味,再吞咽下去,使鼻涕的精华渗入丹田——也不知他用的哪种神奇的技能,我想象不出,也不想做实验!

以上绝非后人诬陷,而是苏轼亲条记录入《东坡志林》的事实。
“苏式炼丹法”有多种花样,除了上述“尿罐炼丹法”、“鼻涕自体炼丹法”,还有“阴丹法”。
为了施行“阴丹法”,苏轼还要打新生婴儿的主张……

部分新生婴儿受母体雌性激素影响,在出生后约一个星期的韶光内,会涌现分泌乳汁的征象。
苏轼出钱帮助身体康健、头胎生男的新手父母,连同他们所生的男婴一并善加养护,供给营养丰富的饮食,刺激男婴乳汁分泌,每天取半升到一升“首生男子之乳”,抬出朱砂银或山泽银铸造的勺子和鼎,开展炼丹行动,以文火慢熬,一直地搅动鼎中的材料,提炼出淡金色的“阴丹”,同样以酒冲服。

苏轼的这种重口味,实在是北宋士人炼丹养生文化的一个缩影。
当代人很难喜好苏轼的这一壁。
但这种做法及其文化背景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后人不应多加苛责。
况且,炼丹、服食丹药,并没有使苏轼像某些丹药爱好者,如北魏道武帝那样变得“喜怒乖常”,忘乎以是。
几经贬谪屈辱、出生浮沉,苏轼始终未曾忘却自己的初心——“奋厉有当世志”,效法东汉直臣范滂,舍己奉公,报效国家。

【1.《魏书》:六年夏,帝不豫。
初,帝服寒食散,自御医令阴羌去世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
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
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旁边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2.苏辙《东坡师长西席墓志铭》: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

当年,以龙图阁学士衔出知杭州期间,重口味的大吃货苏轼,为了改进当地民众的生活,不惜向自己心爱的食品举起了屠刀。

杭州西湖中生有一栽种物“葑”,亦即菰米的根茎,成长十分茂盛。
菰米做成的饭,正是古诗词中常常涌现的雕胡饭,或称“雕菰饭”。
苏轼也很爱吃菰米,写过一首《薏苡》,诗中提到“舂为芡珠圆,炊作菰米喷鼻香”。
在另一篇作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他还写道:“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不雅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菰米

在苏辙撰写的《东坡师长西席墓志铭》中,记载了苏轼和菰米的另一段故事。
西湖多产“葑”,这或许是吃货的福音,但是,对付广大百姓来说,却是一场灾害。
由于过多的“葑”会淤塞湖泊,导致运河滨枯,造成交通不畅,乃至引发洪灾和旱灾。
从唐代到五代,地方官府每年疏通一次西湖和唐代建造的“六井”,“葑”不至于酿成隐患。
然而,北宋官府疏于管理,导致西湖“葑”田疯长至二十五万多丈,险些吸干了湖水。
苏轼到任后,首先疏通茅山河、盐桥河,建造堰闸蓄水防洪,修复唐代“六井”,方便民众用水。
当他创造上述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就毅然决然向朝廷争取支持,打消了西湖中的葑田,建造长堤,在堤坝上遍种杨柳、芙蓉,美化西湖环境。
后来,人们怀着感佩之情,称呼这段美如图画的长堤为“苏(公)堤”。

【《东坡师长西席墓志铭》: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近岁废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田积二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矣……公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上,周视良久,曰:……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这便是苏轼。
他的口味很重,任务心也很重。
在他去世后,吴越百姓“相与哭于市”,自然是基于对后者的感念。

对付苏轼这样兼有高智商、话语权和行政权的“人上人”,普通民众不会在乎他炼什么丹、吃什么肉,乃至记不住他的诗词文章;所希冀的,无非是他善用所拥有的资源,对民众勉尽一份任务心,仅此而已。

苏轼做到了。

不过,如果回到本文开篇,苏男神端出他的养生大餐招待客人,你会作何反应……

“啊!
不!


子瞻师长西席,我谢绝!
您不如就给我吃北宋南方百姓用糯米、粳米和花药做的饼子吧!
用您的话说,这种饼子又喷鼻香又辣又脆,是饼子中的战斗机嘛……【《东坡酒经》:南方之氓,以糯与粳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喷鼻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轻。
此饼之良者也。

紧张参考资料:苏轼《东坡志林》,朱孝臧、龙榆生《东坡乐府笺》,魏收《魏书》等。

作者简介:小雨丝竹,别号浅樽酌海、井飞鸟,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
长篇小说《神探王妃》、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笔名“浅樽酌海”,已签约出版,连续创作中;前者部分连载于晋江)。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好本文/作者,文末讴歌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读书,让房玄龄不仅怕老婆,还怕女儿

98版《水浒传》最好的四处改编

一段关于8小时的斗争史,劳动节你到底在纪念什么?

商务互助: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见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