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墨演化

二、姓氏读音

拼音:qī

戚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注音: ㄑㄧ

繁体字: 慼

汉字构造: 半包围构造

造字法:戈

简体部首: 戈

五笔86:DHIT

五笔98:DHII

UniCode:U+621A

四角号码:53200

仓颉:IHYMF

GBK编码:C6DD

规范汉字编号: 2239

戚的部首笔画: 4

总笔画: 11

笔 顺: 横撇竖横横竖撇捺折撇捺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
外戚。
戚族。
戚友。

忧闷,悲哀:戚然。
凄戚。
哀戚。
休戚。

古代兵器,像斧。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期间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乘《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姬姓孙氏,出自于春秋期间,戚氏的开山祖师是卫国大夫孙林父。
春秋期间,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姬惠孙),姬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
到姬惠孙的第七世孙孙林父,他在卫献公姬衎执政期间出任上卿。
后来孙林父在卫国失落宠,先后出奔到晋国和齐国,卫殇公姬秋执政期间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
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等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
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称卫姓氏,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孙林父为得姓开山祖师。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期间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戚,便是斧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
戚卫,便是春秋战国期间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实行军法的刽子手。
戚卫是一种非常光彩的职位,一贯沿用到清朝末期。
在兵书文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
”在文籍《诗·大雅》中也解释:“兵戈戚扬。
戚,斧也。
”在文籍《释名》中也有讲授:“戚,戚也。
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
用以戚卫。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期间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乘《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期间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源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期间中心政府实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开山祖师

孙林父。
追溯起来,戚姓该当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
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
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涌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
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期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王谢。
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
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
”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
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开山祖师。

戚廷玉:南宋初自汴梁迁临安,后落业苏州城外酒坊。
是为包山戚氏开山祖师。

五、人口分布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旁边。

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败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
戚员外见刘邦容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
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爱慕,遂当晚拜堂成亲。
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快意。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
快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
快意10岁时,封为赵王。
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
刘邦以太子刘盈性情懦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
刘邦去世后,刘盈登基,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
她敕令将戚姬囚禁。
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犯人衣服,罚她舂米。
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
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去世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
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
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
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鸩酒强制赵王饮下而鸩杀之。
接着以严刑加戚姬,断其伯仲,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
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
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
”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
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
汉文帝刘恒登基,为戚姬平反,并在戚家寨修寺院,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
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本日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
戚亡国往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王谢,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
今山东省郯城北)。

六、家谱文献

江苏泰州延令戚氏重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戚稳寿编辑,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戚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维高主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茂灿、戚茂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东阳戚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怀鲁乡八字墙村落。

浙江温岭泽国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景文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今仅存第三~四卷。

浙江温岭泽国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明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间有石印本页,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山东黄县戚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戚才等四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虞东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孔怀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吴县包山戚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坚索山房铅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浙江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戚启道纂,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戚茂梁纂,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五~六卷。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城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等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昌烈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暨阳东海戚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戚显甫纂,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今仅存第二~二十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

浙江暨阳东海戚氏宗谱,(清)戚丙炎等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十七卷。

浙江余姚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 字印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

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期间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蜕变为郯国。
春秋期间,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期间为越国所灭。
秦朝期间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
;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期间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期间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不雅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公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从属山东临沂地区。

③南北朝期间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期间,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州堂。

八、字辈排行

江苏沭阳戚氏字辈:“世文永东钟佩隆常宏业延启继绪恒昌”。

浙江诸暨戚氏字辈:享成淇彬九鲁仁才正端澄和美垣钰厚彰尊汉林泮秀荣封镇 泰来焕型鉴浩业熙嘉钧永标照堂铭。

江苏宿迁戚氏字辈:“秉守家法品绪典章恒敦恭敬肇启修祥”。

江苏沭阳青伊湖戚氏字辈:“汝开甫春凤玉耀振士长”。

江苏沛县戚氏字辈:“文熙尚良起开孝俊自全凤天延世终年夜道文明兴尊圣敬孟曾守德庆平青”。

江苏盱眙、泗洪戚氏字辈:“芸应源(卿)彦(士)继尚秉昌太景其(振)人如玉(金)嘉善宝(茂)德”。

江苏盐都戚氏字辈:“恒清太思龙举”。

江苏淮安戚氏字辈:“同加善宝德”。

江苏苏州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山东新泰戚氏字辈:“元吉在尚,大友荣昌,国恩家庆,福寿平康。

山东郯城戚氏字辈:“祖传思源圣锦永彦允庆士守庭焕光忠历久远大振兴昌鸿念先勤祖开祥瑞文敏诚维孝礼敬善荣”。

山东沂水、费县、莒县戚氏字辈:“兴家立业德厚泽长恭宽信敏俭让温良文理密察中正齐庄承先启后福禄祯祥”。

山东龙口、黄县戚氏字辈:“仁景相世良延兆祖举中元德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基广厚诚乃用章家承洪绪天锡安详同思贻宪绍裕传芳”。

山东威海戚氏字辈:“志道务其本居由习正传敬身斯名贵立德方为贤”。

山东梁山戚氏字辈:“广井佃成万甫一元”。

山东阳信戚氏字辈:“芳金殿德元秀洪仙天”。

山东胶州戚氏字辈:“恕先宝永昌振德秀”。

浙江萧山戚氏字辈:“宽信敏惠镐清纯世裕昌广恩继仁德寰和华盛煌”。

浙江浦江云溪戚氏字辈:“枸晋豫悦和志明华伯慎敬德清澄酬侃尙知贤义忠信廉勤礼广盈余福缘善庆鉴桂泮炜垣钰林润耀坊”。

浙江浦江浦阳戚氏字辈:“尔正家维德兴隆永可期学成名望重朝宁奉为仪”。

浙江鄞东梅江戚氏字辈:“钦守圣兆文武宏昌茂德正盛世显和康敬念尔祖谟训丕彰贤俊继美以不雅观国光”。

浙江苍南戚氏字辈:“华士世忠承登可焕德不雅观孔孟兴必从风”。

浙江海宁戚氏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
注:民族英雄戚继光为该支“继”字辈。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赐有增荣志国开咱耀星益景德昭

安徽六安金安区戚氏字辈:先仁功德远 知子克绍前 虔诚传家宝 诗书万永年

安徽砀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辈:“忠孝立国本仁爱树继昌先贤明训久承守务永长”。

安徽戚楼戚氏字辈:“文泰安邦圣典瑞升忠信祥合培恒凤永学开良庆德玉纯英”。

安徽霍山戚氏字辈:“永大功如敬学”。

安徽戚氏一支字辈:“开万永天兴玉长”。

河南商丘戚老家戚氏字辈:“百世克昌兴大业,长发其祥振家声”。

河南新乡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河南巩义戚氏字辈:“广国隆吉玉进有宗君福廷明兴宏德建作应多笃”。

河南驻马店戚氏字辈:“玉荣明新政中华大国成人闲开世续□□□明清”。

辽宁瓦房店戚氏字辈:“丕基维瑞盛世允芳宗德广厚家庆乃昌”。

辽宁大连戚氏字辈:“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季广厚”。

湖南华容戚氏字辈:“文运肇世思文答允国选永庆明良继宗登朝佐圣修德贻贤家声远振祖泽长绵”。

湖北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裴朝三学大来殿九绍世德常发祥”。

黑龙江宝清戚氏字辈:“明翠金继兴轩”。

福建戚氏一支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

云南文山戚氏字辈:“阑元登向万国清正家兴顺朝方应海兆进”。

安徽六安寿县戚氏字辈;“应世方大修为本贤克辰远泽”

贵州岑巩县戚氏字辈:“本枝万世元远泽长修德吉福永兴中光”。

河南永城市戚氏字辈:“广松怀占传家宝”(有待完善)

安徽六安范庵戚氏字辈:“亿继宏业克振兴邦家道永昌”。

九、姓氏名人

戚勰,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持续传了七代。

戚衮,字公函,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
祖显,齐给事中。
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
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
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
寻兼太学博士。
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
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
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
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
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落,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戚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
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山东菏泽人,生赵王快意。
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
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线人伯仲,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
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凡人之事耳。
”遂取老子仙经诵之。
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
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如斯。
人悉以为妖。
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
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
不雅观望无不惊叹。

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
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
来到学舍,见到《礼记》,目即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有名。
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做官,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
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相继而来。
高平范仲淹亦有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文秀,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
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绝不失落次序。

( 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定远(现山东半岛一带)人。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明朝精彩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终极病逝,授世袭明威将军。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
在任多年,为人正派,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
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天子,遂有“挺击之案”。
戚延龄因处理得当颇得蓟州百姓的敬仰和称颂。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网络整理,为宣扬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网络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