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怀古

朝代:宋 代 ‖ 作者:姜 夔

原文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古诗词不雅赏姑苏怀古 ▏ 姜夔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译文

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儿,匆忙地掠过船旁。
清澈的江水,悄悄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荡漾,闪耀着光芒。
沙滩上的白鹭,早已睡熟,没一点声响。

我默默地望着苏州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

注释

苏州:苏州西南有苏州山,因而苏州也别称苏州。

柁(duò)牙:船柁。
柁,同“舵”。
牙,牙樯。
杜甫《秋兴》诗:“锦缆牙樯起白鸥。
”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
”樯即帆樯。

诸本并作“鹭眠”。
夏校本记:“曹元忠校:‘《鹤林玉露》引作“雁团”。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

苏台:苏州台,即吴宫。
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
李白《乌栖曲》:“苏州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又《苏台览古》:“归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姜夔翻为新意。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吴王:指春秋吴国之主。
亦特指吴王夫差。

赏析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产凋敝、景致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慨叹,扬州慢、悲惨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而在这首诗里,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了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落。
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杨万里极喜诵之,或是个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之心境契合,但仅如此不敷以跳出李白《苏台览古》的窠臼,此诗妙处实在一、二句。
起句疏宕,不涉题旨,欲抑先扬。
写晚云清闲、白鹭自适、星斗残酷、山川依然,说景奇妙,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况味,怀古伤今之情纡徐委折。
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洒脱,具蕴藉空灵之美。
姜夔《诗说》云:“韵度欲其洒脱。
”这首怀古伤今之作不滞于情,不役于物,饶有远韵。
近人缪钺《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云:“白石之诗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襟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情。
受江西诗派影响者,其末流之弊,为枯涩生硬,而白石之诗独饶风采。

这首绝句可以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作个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在诗中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从而抒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
而姜夔则借不变的苏州夜景,暗寓变革的人事,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赶过一筹。
这两首绝句都写到柳,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
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由于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绪,并授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以是也比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来得空灵、活脱。
不同的是李白诗中的柳相称于姜夔诗中“星”、“鹭”,而姜夔诗中的柳则相称于李白诗中的“月”。
以是,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颇为相似。
不同的是前两句,李白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寄寓感慨,而姜夔则以江山永恒暗含人间沧桑。

作者将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落,起句欲抑先扬,写晚云清闲,白鹭自适,星斗残酷,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滋味。
怀古伤今之情迂回曲折。
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个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心境契合,景物的渲染与感慨抒发得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姜 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墨客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生平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蕴藉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纸刊投稿邮箱:ahhfsk@163.com

主理:《淮风》诗刊社

支持:安徽佑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