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省商务厅何处长来浠川调研新冠疫情对商业企业的影响,借午饭后的空闲韶光,鹏飞盛邀何处长叩访文庙,并请县志办李毅和我以朋友的身份陪同。
文庙又称儒学,实在是县学宫的一部分。古时县政府所设学宫均有敬拜孔子的役夫庙,是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诲的实验基地,故文庙有时也以儒学称之,表达了它亦校亦庙的双重性子。
浠水文庙坐落在奇丽的浠水河边,临河依山,环境优雅。古时庙前有两道屏风:一道是河对岸的登瀛山,山名中暗含对学生登上瀛台,入仕翰林的期许;二道是约五公里之外的天马山,山名也暗含对学生纵横天地、为国建功立业的祝福。文庙风水绝佳,可惜登瀛山毁于解放后县造纸厂的培植。
到了文庙,鹏飞连续当他的导游,李毅卖力拍照,年事最长的我“卖力”回顾——正所谓触景生情,文庙的前世今生自然而然地袭上心头。
“高堂数仞依青岑,九畹传芳岁月深。”这是清代县学教谕吴彦修在其所作《兰清时雨》中的诗句,意思是浠水县学这块造就兰花之地有些历史年头了。老夫子的话很形象,浠水县学从宋朝开始兴办,至民国初停办,超过千年。可以说,文庙便是一本浠水文化简史。其间,书院名字就改换了三次:玉台书院,蕲阳书院和南门书院。
时雨兰清忆昔年。以孔孟之道这个合时之雨,滋育出兰清芷秀般的青年才俊,是儒学千年如一的办学方针。有多少人才从兹赴国,我们已经无法稽核。据县博物馆统计:明清两代浠水有进士110余人,举人410余人。当时的浠水县学,算得上“国家级名校”。
浠水县学能跻身“国家级名校”,首先是师资力量雄厚,听说历任知县都是延请名儒执教,这之中有明代著名文学家顾景星的叔父顾问,浠川大儒、黄正色之父黄可久,黄冈大儒、官应震之父官如皋等等。
其次是硬件条件好。志载古时文庙建筑物有:大成殿、崇圣祠、敬一亭、明伦堂、两斋、育贤坊、仪门、戟门、五经楼、泮池、名宦祠、乡贤祠、忠烈祠、节孝祠、书楼、射圃(运动场地)、后号房、教谕衙、训导衙、馔堂、学仓、不雅观澜楼、兴文阁、采芹阁、洄澜亭、时雨亭(时雨亭和洄澜亭建了三次,洄澜亭名一贯如故,时雨亭先叫叠嶂亭,次叫时雨亭,三叫倚云亭)等等。
属于书院、用于传授教化的建筑物有:讲堂、厢房、号房、前屋(接待室)等等。三贤祠后期也由凤栖山迁至书院内。除此之外,县学还有自己的学田、庄田和会馆。
修这么多的建筑物,花费多少已无法计算,从碎片化的是史乘当中,我们只知道,修泮池的投入是二千金。
这么多的田地产,并非表明县学的办学规模大,实在浠水县学每一届生员的“体例”只有40人,到了清晚期才争取到每届60人的招生指标。
即便“招生指标”有限,当时还是有外地生员慕名前来插班,这之中有黄冈籍官应震、罗田籍朱一统、竟陵籍谭籍(谭元春宗子)等。
由于朝代更迭和战乱频繁,浠水县学也曾几度兴废,上述建筑物都不是一挥而就、一劳永逸的;有的建了三、四次,有的存世只有几年。
但是,历代浠水知县都算是有些家国情怀的封建士大夫,他们对付县学态度是屡毁屡建,很有向去世而生的气概;代际有为,颇具“后浪推前”的精神。下面是我们以县志为史实,整理的县学“简历”:
宋元缺载,只知道“元末兵毁”;
洪武七年(1374),知县赵季光在“宋元旧址”重修;
宣德八年(1433),主薄黄舍不雅观(山东乐平人)捐俸维修,旋被震;
正统四年(1439),知县胡奎(江西鄱阳举人)重修,陈循(江西泰和人,明代状元,官至内阁首辅)作记;
弘治年(1488-1505)间,知县汪深(上海进贤举人)建棂星门;
正德年间,知县谢爵(宁州、今云南华宁举人)建戟门;
嘉靖二十三年(1544),署县江文焕重修,胡仲谟(本县进士、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湛若水高足,晚年获赠中善大夫)作记;
天启四年(1624),知县孔荣宗(河南商城进士)重修,黄问(河北遵化举人,时任教谕)作记;
崇祯九年(1636),知县龚鼎孳(安徽合肥进士,明“江左三大家”之一)重修;
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张献忠叛逆;
顺治七年(1650),知县倪签元重修,寻被灾;
顺治十一年(1654),知县李荪(甘肃临洮举人)重修,周寿明(本县进士,官吏科给事中)作记;
李荪未落成历任。顺治十二年(1655),由继任知县刘佑(河北曲周拔贡)“毕其功”;
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李振宗(浙江嘉善进士)重修,李自作记;
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陈子泰(安徽霍山岁贡)重修五经楼并易名尊经阁。未竟,后任黄德巽(江西都昌贡生)、刘象贤(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笔试贴、由国家直属机关文职职员转任)接力落成;
雍正五年(1727),知县汪歙(河北卢龙、今秦皇岛人)建忠孝祠;
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许腾鹤(惠来进士、今广东揭阳人)倡五乡乡绅集资准备重修大成殿,资金到位后,以艰离任,未能履行;
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叶为舟(湖南邵武进士)用许遗资金对文庙进行大规模改造;
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邵应龙(浙江余杭进士)带头捐俸改造;
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尹士钰(广东东莞举人)率乡绅重修;
咸丰四年(1854),兵毁;
同治九年(1870),重修。
在大成殿,鹏飞向客人逐一先容了与孔子一起配祭的四位集大成者——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的学术造诣和东西从祭的儒家十二先哲的历史掌故,我的脑海里也浮现出浠水县学历史上涌现的一些人名:钱重器、钱贡、钱邦偁祖孙三代进士;朱袗、朱期昌父子进士;胡仲谟、胡仲诰和潘绍不雅观、潘绍经兄弟进士;文状元陈沆;武状元文质;内阁首辅姚明恭;太常寺少卿官应震;光禄寺正卿周延光;为国捐躯的黄耳鼎、官抚焕等等。他们也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是浠水人永久的骄傲和人生的路标。
浠水文庙也遭受过文革年夜难,现在只留有大成殿、崇圣祠、藏经楼、两廡、棂星门、泮池等紧张建筑。即便如此,它也是湖北境内硕果仅存的唯二县级文庙(另一处是应城市),这要感谢解放后浠水的首任县长白水田同道。浠水现存的两张文化名片都与白水田干系——浠水文庙和浠水杂技在文革中因受到白水田的保护而得以年夜难不死,这实在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在历史主要节点上的武断表现。
离开文庙前,鹏飞用手机照了一张照片;画面上一缕阳光投射进了文庙古老的厅堂。我们用照片的立意为本文作结——愿历史的阳光照亮人们前行的路,不要重复昨日的荒诞。
浠水文庙
我掸一掸身上的灰土,
走了出去。
阳光发黄,
思想透明,
没有一丝杂念。
我把灰土还给地皮,
把影子还给太阳,
就连门洞,
也还给了笼罩统统的虚空。
图片拍摄于浠水文庙
作者:闫生权
来源:俞仓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