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隐士,明中期苏州吴县(今划为苏州吴中区)人。生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享年四十岁。他生平存心诗文字画,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造诣,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被誉为“吴中三家”。
王宠以小楷、行、草最为善于,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端庄古雅,得晋人超逸神韵风致,缘故原由便是贰心不降晋唐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草、行法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王献之《中秋帖》、唐孙过庭《书谱》、李怀琳《与嵇叔夜绝交书》、蔡羽、祝允明早中期行草书等,洒脱、憨实、圆融,个性风格强烈,独树一帜,独步当时。本文试就王宠生平不同期间楷、行、草书的发展演化探寻其风格邅变的特色及轨迹,以期给我们学书者有益的启迪。
一、楷书高古静穆、渊雅超逸,生平风格较为稳定
众所周知,自唐宋始书法当由楷书启蒙,小楷是书法的根本,逐步渐行渐草、楷行草交互临创,行草书风格与楷书的日积月累练习及形成相埒的审美与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传为王宠最早的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正德十年即1515年22岁作)字数较多逾万字而字体又较小,一笔不苟渊雅斐然,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蕴藉,梁启超跋云:“吾常谓雅宜隐士书有道气,远在文待诏上。兹卷渊懿静穆,稀世瓌宝也”(荣宝斋藏)。小楷《呈蔡羽文徵明楷书四首》嘉靖癸未书(1523年30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题唐寅溪山渔隐图》(疑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嘉靖甲申(1524年31岁)中楷《辛巳书事诗七首》
(图1)楷书《辛巳书事诗七首》(局部)
(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韶光附近风格近同,时已成名,荣誉远播。
韶光推移,王宠小楷历练得更加老道纯粹,如为海滨师长西席书五言诗扇《不雅观水涨二首》“翠浪歘然涌,石湖千顷开。气吞具区薮,掌弄吴王台......” (匡时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小楷扇面五言诗“不尽青山路,行来豈畏深。花间惜春暮,云际惬幽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跋《管道升书卷》“管夫人书《织锦回文诗》精妙绝伦,业经古人赞赏吾不复赘辞矣。至仇实父补图于后,而当时若兰情意描写曲尽。吁,非有管氏之书,则是图何由而作;既有仇君之图则是图不益增重哉?可谓兼得之矣。”
(图2)楷书《游包山集》(局部)
王宠书《游包山集》卷(图2)(疑伪)(嘉靖六年即1527年,34岁)二十二首自作诗小楷书,称之为“天才妙绝”。后人普遍认为《游包山集》是王宠的小楷代表作,然刘九庵师长西席认为此作或非王宠所作。即便如此,此卷楷书运笔精到,字形大小参差有致,古拙中得意妍巧,气韵超逸,婉丽遒媚,不失落为小楷临习的精良范本。书风旷适疏宕,遒媚洒脱,完备可谓上乘之作。(上海博物馆藏 )
王宠晚期如金笺小楷《谢康乐诗二首》扇面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书法秀劲,纸墨精良,其楷书已摆脱从前摹仿虞世南、智永的状态,以己意书之,风神疏朗;
(图3)王宠小楷《滕王阁序》(全)
书于嘉靖壬辰(即1532年)春日属于王宠晚年的楷书《王勃滕王阁序》(图3)从钟繇夺胎,结体即高古淳厚、笔法又灵巧多姿、超逸空灵,与《临王献之孝女曹娥碑》(图4)同臻妙境出神入化,为晚期楷书代表作。然而王宠晚期濒于绝笔之韶光杂书如《小楷诗稿》(疑伪):“瑶台玉辔神仙骑......《雨后集诸子》“雨声催木叶,秋序迫茱萸......《送李别驾之楚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写的极为拙、弱、笨、滞,与以前之绝大部分楷书全不相类,令人错愕不解,权当他人假王宠作伪方可诠释或释怀,否则难以与他常态的风格特色相提并论,也难令人接管。
(图4)王宠临王献之《孝女曹娥碑》(全)
二、初期草书博采多家、巧拙互差,渐成名家
王宠生平草书演化亦如楷书,也是向着恪守传统、不降晋唐、循规蹈矩的跋涉磨砺路径演进,但风格变革上比楷书更为明显、丰富而强烈。
(图5)行草《游包山集》(局部)
初期即约1515年——1525年王宠22岁至32岁,王宠书法在吴中已然成名。王宠行草手卷《游包山诗》(图5)作于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时年整30岁),此时其书法尚处于兼采众长、变革融通阶段,用笔尖锐果猛,线条圆润遒劲,字体大多欹侧且较后期书作为长。行草《西苑诗》卷 ,该卷行书取法献之、虞世南笔意,但长于掺拙,做到了巧而不媚,流畅而不浮滑;用笔清劲秀雅,温润蕴藉,不激不厉,技巧动作的表达非常细腻、风雅,变革极其奇妙;结体安排风雅流走,法度、情性俱在,有些地方还流露章草遗韵,更显高古蕴藉;全体气息落拓不羁、遒劲萧疏,在沉静、收敛之中反而更具一种内在的张力。诚如清黎惟敬所赞颂的那样:“晋人真迹,世所罕见。所传者,仿书耳。诸体稠浊,若出一手,不辨其为谁也。晚世吴人王履吉氏独能追踪大令,萧散俊逸,夐出流辈,虽不见晋人书,知其为绝艺也。”(天津艺术博物院藏)
草书《崔颢诗.川上女》“川上女,晚妆鲜。日落轻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迎船......”明嘉靖五年(1526年),王宠时年33岁。书法旷达肆逸,畅快飘忽,尤其“独行”二字,淋漓畅快,锋芒外露,自言:“饮归大醉,不计笔墨”,可见是酒后挥毫,更见自然率意。王宠的书法受王献之影响较深,此书仍不失落献之意韵,萧散俊逸,笔墨内敛,筋骨内涵,遒劲疏爽,亦如明代邢侗在《来禽馆集》中所评:“履吉书原自献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 醉酣所作,别有一番逸趣。
草书书页《望向故山去...安用尔浮名》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险些字字独立,字迹又带有章草的笔意,將王宠起伏顿按、匆忙有力的笔法特色表现出來,是他传世的一件佳构。
草书五言律诗:“野性山林僻,高人水竹居。焚喷鼻香耽燕寝,卧病习玄虚.....”此轴书法与其醉后所书的《草书诗轴》不同,风格近于平铺直叙,点画线条清新刚健,有追逐斧斫痕迹。更靠近蔡羽书法的婉转得势、结字清劲、气骨爽健一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草书七言律诗《横山下种瓜作》(图6)“山田荦确苦多沙,学种东陵五色瓜。激涧即看穿石竹,插篱偏自爱藤花......”。用笔疏宕遒健,锋藏书劲,拙中寓巧,得王献之朴实率真之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草书轴《七言诗横山下种瓜作》(全)
三、中期亦章亦草、挺立劲爽、俯仰飞动,风格大成
中期即约1526年——1530年王宠33岁至37岁,王宠书法风格独具,臻于化境,独步当代。此一期间多以章草为之,高下字多不连属,字体瘦(高)长,重心偏(高)上,俯仰得宜,相映多姿,险劲挺立,豪迈磊落,尽显风骨。如王宠草书李白古风四首诗卷《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图7)书于戊子(1528)正月十六日,王宠35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
(图7)草书《李翰林杂诗卷》(局部)
李白古诗四首,诗境旷远高迈,意接鬼神,极尽造景抒怀之能事。王宠此时书风已自成面孔,行笔从容清闲,笔势飞动,气脉流畅。题名中称“闲写李翰林杂作”,可见为心手两畅之互助。既可作为研究王宠书法之宝贵资料,又可作为学习二王书法之借鉴,对付本日学习书法的人都极具启迪意义。此作书于“金粟山藏经纸”上,此纸为人间罕物,这更增加了该作品的宝贵代价。
(图8 )草书《千字文》(局部)
王宠生平楷、行、草常间次书写,中年期间草书更多以章草示人。草书《千字文》(图8)(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明代的《十七帖》,众人与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相提并论。《夜燕石湖草堂等诗卷》10首“风竹泠泠虚草堂,春星历历净琴张......”末自跋云:“嘉靖戊子十月廿日练川鹤村落姚君访余楞伽山中,持素卷索诗,漫为书此。鹤村落雅遊所与倡和皆云间钜公,抚笔惭汗耳。雅宜隐士王宠。”《送友生游茅山诗》(图9)“句容削出三茅峰,上有三仙骑玉龙。华阳洞口瑶花满,贞白祠前春草浓。石壁烟霞迎海日,天人笙鹤下云松......”凡30行,每行字数不一。其书飞动流转,气度非凡,行笔连忙,字距疏密相同,通篇作品给人以拙而不滞、巧而不媚的觉得,疏朗萧散,俯仰多姿,饶有情趣,均是上乘之作。
(图9)草书《送友生游茅山》(局部)
王宠草书《自书五忆歌并序》(图10):“我所忆兮匡庐泉。飞空直下喷鼻香炉巅......” 卷恣肆纵逸,神彩飞扬。王宠下笔硬挺,只有在转笔的地方轻微圆润一些,以是笔调硬拙峻拔。虽可视为一件今草作品,但险些字字独立,字迹又带有章草的笔意,如书卷中的“眠”、“泰”、“裂”等字的捺笔扫尾都还保存了隶书的韵致。学仿老师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等书法同是王宠三十五岁的作品,写在质地坚硬的金粟山藏经纸上,更能将王宠起伏顿按、匆忙有力的笔法特色表现出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量楷行草佳构代表作皆出于此一期间。
(图10)草书《五忆歌并序》(局部)
该期间王宠书作又形式多样,如行草书《五言诗》条幅竖轴 “帝里红樱院,翩翩舞辔来。江山窥隐见,云物指昭回......”(安徽省博物馆藏)、行草扇面《七言三首》:“山楼朝日荡云胸,坐见桃花映远峰。黄鸟弄音晴霭霭,碧天生媚水溶溶......” (上海博物馆藏)(图11)、《七律·夏日草堂撤去窗户肆设簟几清风洞越藤竹交荫悠然有得作》:“锦石疏花暑气清,翠岩丹壑夏云生。已添海燕梁间语,直看湖帆镜里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均为此类,自书自诗,诗情书意,相得益彰,怡然自得,共为佳构。
(图11)行书扇面《山楼朝日荡云胸......》(全)
四、书函交游类行草不衫不履、烂漫可爱,极尽风骚
王宠五言诗扇面《名山时访道》:“名山时访道,绝壑爱不雅观泉。径隐千重竹,林窥一带天......” (浙江省博物馆藏)。《致尊师(蔡羽)书函》:“残岁日望归舟,不知已还宅矣。丹阳风雪,想无妨动定,新春当益佳耳......”以韵写拙,拙中见雅,追求细腻精细、丰富多变的笔法,显得特立畅达、宛媚流美,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个人的情愫意趣(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12)草书函《致石壁师长西席札》(局部)
草书《致石壁尊兄书函》(图12)“违久驰慕。耿耿。承青鸟使触雨请安。且拜,腆贶病中饮德屡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玄墓之行帖》“向者玄墓之行。知臧判官至。未曾来相期。山水佳胜处。每恨吾弟不同游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入孱弱示怯、由熟返生、殊不胜书之态,憨稚可掬,别故意趣,很好地表达出身动俏皮的入世不雅观物态度。
王宠晚期即附近去世时所书如《五言律诗》四首卷 “秋色满诸天,秋湖荡梵筵。喷鼻香从霞外落,思入定中玄......花露晓犹泫,莺歌秋转繁。白云舒四望,朱槿照中园......”(南京博物院藏)(图13)或用笔跌宕、简远荒寒,或妖冶妩媚、东施效颦,或不胜罗绮、偶出一拓直下之笔,出人意表,耐人遐想品味,显得风骚可爱,颇受一些人激赏。但晚年此风格的涌实际在令人颇感突兀,看不出厘头、理不出与以前行草书的自然顺应关系,多被人判为伪书并不无道理。
(图13)晚期草书五言杂诗《秋色满诸天...》(局部)
五、中晚期大草汪洋恣肆、荡气回肠,乃草书极则
晚期即约1531年——1533年王宠38岁至40岁,王宠草书风格遽然一变,胸胆开张、豪情万丈,汪洋恣肆,敻无涯涘。
此一期间楷、行、草间杂书写者,其楷书风格较为稳定变革不大。俗务应酬、家书书信等多用行、今草书,率然放意,悠然自得,内含自赏脾气,如行草家书《与长兄王守札》、长卷《杜少陵七言绝句廿五首》等。
(图14)晚期今草《送李愿归盘谷序》(局部)
此一期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大草、狂草利用普遍,是其大草、狂草脾气爆发期,又多为长尺幅手卷,汪洋恣肆,胆壮气豪,笔法百态生变,结体摇荡多姿,炫人眼目,动人心魄。如草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图14)、《荷花荡诗》等。绝笔诗《王子元肃有精庐在虞山,去白雀不数里,缄书报之,不在,返棹痛惜,寄以长句》书于癸巳四月廿日,旬日后王宠物故即病逝(图15)。生命即将完结,彷佛发心要将书法、精神与隆盛不平化作物质与可视的艺术期冀留给人们永恒的回顾和纪念,给人震慑,令人敬畏、让人涵咏不已。
(图15)草书绝笔《寻王元肃虞山不值》书旬日后物故(局部)
王宠大草长卷的共同特点紧张表现为:1、内容多,字数多,横卷尺幅长。2、字体大小反差较大,一反早中期行草章草多居主导高下字之间字字独立、体势均等、不相连属,此时呈现出高下一字至三字一笔连绵一拓直下,一行一字、一行三五字不等,有的一个笔画如一撇画、捺、长竖长过一至三字。此特点王宠作品(见图13、图14、图15)里面随处可见。3、笔画横竖粗细较均等,线条单一,提按变革不大。彷佛所用羊毫不大,蘸墨、浸墨和运笔用去羊毫的三分之二,乃至用到羊毫根部,极少是仅用羊毫的三分之一。总之线条保持粗细均等,手腕、羊毫运行基本与纸面高下等距、保持与纸面平走运行。此一特点为之后的八大隐士、弘一法师等所效法、利用。
有明一代中晚期字画大家云集、高手林立,但如王宠履吉响誉当代者却百里挑一“独此一人而已”。比王宠年事都是整全年夜24岁的文徵明、蔡羽、唐伯虎皆为诗字画印声隆遐迩的有名大家,完备称得上是王宠的老师,年事而言完备可以称得上是王宠的长辈,唐伯虎和王宠又是儿女亲家,但他们却与王宠以兄弟相称,极为爱崇、敬畏王宠。王宠渐至后来越来越受到后人的追捧。国外亦如此,王宠诗字画不少流传至外洋尤其在日本、美国等,王宠至今仍被日本奉为篆刻之祖。王宠作为一位出身贫寒、屡试不第、享寿不敷四十的旷代奇才能一跃而起、超逾群伦、于诸艺术中出人头地成为有明一代大家,除勤奋、天分迥异于凡人,其书法艺术特色、独特成绩、个中奥赜等都留给我们诸多无尽的叹惋、神幻、寻思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