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里,一向讲究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呢?它既不主见过于极度,也不提倡过于悲观,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中庸之道,寻求一种适度的平衡。

中庸之道具有广泛的运用代价。
清代才子李密庵的《半字歌》便是这种哲学思想的生动表示。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半”字贯穿始终,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诗句,描述出人生的各类景象,传达出一种中庸之道与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

半字歌28句里含41个半字读懂半字的生活哲学

《半字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廓半村落庄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恰好,花开半吐便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听说,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有一半山庵,庵中有一僧人曾作《半字诗》,后庵改为亭,李密庵遥登山亭,写下这首诗。

全诗采取“六六七六”的句式,共28句话,“半”字却反复涌现41次,不仅没有重复罗嗦之嫌,反给人带来回环错综的美感,具有光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诗中反复涌现的“半”字,不仅仅是笔墨上的重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强调,是作者李密庵对人生的独特理解,那便是凡事需“半”。

诗的开篇“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直接点明了作者对付人生的意见:人生不必过于执着,不必追求事事完美,有时候,半半拉拉的生活反而更加真实、更加美好。

接着,作者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生天下,那里统统都是朴实而祥和的,半城半乡、半山半水的田园风光;半耕半读、半士半民的生活状态;还有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精神天下的教化。

可以说,李密庵的心态是非常通透坦然的,从“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可知,他既坦然于面对真实的生活,又不畏惧朽迈和去世亡,在人生的苦乐中探求平衡,不过分追求任何一方。

人生不就该如此吗?无需追求完美和圆满,无需过多的追求和希望。
适度的知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更能带来内心的沉着和幸福。

不足为奇,国民大师林语堂也提倡“半”字哲学,他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阐发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任务,实施一种中庸式的、高枕而卧的生活哲学。

林语堂特意引用李密庵的《半字诗》来解释他的这套人生哲学,他认为:一个聪慧聪明的人该当是一个“半玩世者”,当生活颇为逍遥清闲,可是不是完备高枕而卧的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

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但是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困难困苦的,就算是物质充裕,也免不了精神烦恼。

“半字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即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一种完备的均衡。

它所倡导的生活是一种介于两个极度之间的井井有条的生活: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

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保持适度的知足,不过分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探求内心的平和与知足,在繁芜的天下中探求平衡和谐。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经济状况尚称充足,生活逍遥清闲但又不完备高枕而卧,这便是一种空想的生活状态。

无论是李密庵的《半字诗》,还是林语堂的“半字哲学”,都传达了一种知足、中庸、适度的生活理念,对当代人来说,这些依然具有主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