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本日我讲的题目是《唐诗中的历史》。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这些诗篇歌颂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抒发了墨客的肚量胸襟志向,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信息。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期间,以是我想通过几首具有范例意义的唐诗来给大家剖析一下诗歌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本日我紧张讲解四首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王建的《夜看扬州市》,白居易的《卖炭翁》。这几首诗大家该当都比较熟习。第一首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紧张想向大家揭示对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其余进一步引申思考,展开谈论一下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重心和轴心是如何转移的。第二首刘禹锡的《乌衣巷》,紧张想与大家谈论中国古代社会阶层更新重组的大趋势。第三首王建的《夜看扬州市》虽然是在咏叹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都邑扬州,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理解到唐代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第四首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大家可能最为熟习,由于很多中学教材里都讲到过,说它如何戳穿、批驳了宦官专权的阴郁、腐烂等等。但实际上我是想通过《卖炭翁》这首诗来讲一讲唐中后期的财税系统编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革,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若何的启迪。
我们知道“诗史互证”便是通过发掘诗文中的历史信息来研究历史,证明传世的正史、正典文献中给我们留下的历史事实。诗歌与历史间的互证形成的“诗史互证”理论是陈寅恪师长西席发掘出的一个新的思维领域。
陈寅恪师长西席发展了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所谓“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传世文献要和地下文物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历史研究,这也是新式的考古学发展往后,专家学者对如何研究历史的一种诠释。陈寅恪师长西席对“二重证据法”进行了补充,在原有根本上给予了它新的阐释,除了“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这第一重含义外,还增加了“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证”“取外来之不雅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的第二、第三重含义。便是说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由不同笔墨记载下来的史料也可以补证正史,由外族引进的新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与传统的史学研究办法相互补充。在这三重含义中,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只强调了第一种,陈寅恪师长西席发展出了后两种。
经由发展后的“二重证据法”成为了“多重证据法”,延伸的意义也越来越广阔。陈寅恪师长西席的“诗史互证”是一种传世文献内部相互印证的方法,我们讲唐诗中的历史,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
一、从《汴河怀古》看隋炀帝的千秋功过
先看唐代大墨客皮日休的《汴河怀古》,首先是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首诗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什么意思?便是说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到了唐代仍旧是利国惠民、沟通南北的大通道,但是他为了开凿运河不恤民力,使得天怨人怒,老百姓不堪重负,终于逼上梁山,引起了隋末农人大叛逆,终极导致了隋的灭亡。这也便是为什么墨客说“尽道隋亡为此河”。其余,诗中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大运河修通往后,隋炀帝造了巨型龙舟,率领浩浩荡荡的龙舟船队几次下江南,再次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财力。以是墨客才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如果没有后来造船游江南的事,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的。
大运河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样平常大家读到这首诗时都会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考虑,便是隋炀帝大量役使民力紧张是为了开通大运河,从而导致老百姓造反,隋朝灭亡。但是换个角度来想,我们如何来客不雅观的评价隋炀帝呢?
晚唐著名墨客李商隐有一首诗说:“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墨客有感于隋炀帝下江都(今扬州),为此建离宫、开运河、造龙舟,沉溺于享乐的事,并虚拟了隋炀帝与南朝末代天子陈后主两位亡国之君在地府之下相见的情景,即“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历史上的陈后主才情过人,但荒淫丧国;而隋炀帝虽雄才大略,但贪暴失落位。两位亡国之君不仅政权易手,离世之地和去世后的葬所也南北易了位。陈后主在江南,南朝的都城是建康(今南京);隋炀帝在关中,也便是说隋朝的都城在关中。以西北关中之地为立国根本的隋炀帝,离世和葬所在风月无边的扬州,而沉溺于江南温顺之乡的陈后主却长眠于荒冢漫坡的洛阳邙山。
关于隋炀帝,大家可能知道的很多,但我还是要大略先容一下。隋炀帝姓杨,名广,是隋朝开国天子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按说皇位该当由宗子继续,杨广是在杀兄弑父的疑云中登上帝位的。隋炀帝在位时兴建了很多巨大的工程,除了之前我们提过的凿运河,还有修驰道、掘长堑等,到四方巡游,鼓吹国威,加强统一。个中,开凿大运河的紧张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关东和江南地区,营建东都洛阳。大运河建筑成功往后,打通了南北水路交通,顺应并推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大趋势。其余,从隋文帝到隋炀帝,都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尤其是科举制的确立,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阶层变动的须要,也奠定了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
隋炀帝在继续其父亲隋文帝杨坚的家业时就集聚了大量的财富。据史籍上记载,隋亡时,“天下储积,可支50年”。宋人也指出,“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也便是说宋人回顾宋以前的历代王朝,认为最富有的便是隋朝。这样一个拥有巨额财富和创新制度的富强大国,也由于三征高丽、三游江都、屡起兴造、征伐不已、不恤民力引发了内叛外乱。内叛是说统治集团内部贵族的叛乱;外乱指的是大规模的农人叛逆。在席卷全国的农人叛逆和各地贵族军阀群起盘据的夹击中,杨广登基短短十四年,盛极一时的隋王朝便土崩瓦解,隋炀帝本人也命丧扬州。晚唐墨客罗隐曾有诗句云:“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隋朝平陈后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结束了中国近400年的分裂盘据局势(期间只有一段西晋的短期统一)。罗隐这首诗流露出对炀帝生前赫赫伟绩与后来悲惨结局的无限感慨。
前几年隋炀帝的墓又重新被创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该当客不雅观、立体地评价。刚才我们列举了很多的巨大工程,那确实是对老百姓沉重的压迫和剥削。在实施巨大工程的同时,隋炀帝本人还为了个人享乐大修离宫别苑,兴造大型龙舟巡游江南,这也是他完备不体恤公民的表现,这些都该当受到批驳。但是我们不妨多想一点,隋炀帝为什么要修这个大运河?诗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隋朝到底是不是由于修运河而亡?对付诗中供应的信息,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作出客不雅观的评价。
作者: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宁欣:唐诗中的历史》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全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