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为帝都,传说帝王陵就有72座,人称“东方帝王谷”,至于王公大臣、文臣武将的大冢更是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对付坟、墓、陵、冢的认识,一样平常人都会认为:人去世之后,入土为安。帝王之家称陵;王侯将相称冢,平头百姓称坟。实则以5000年文化讲来,差异还是不少。按照《史记》记载:若去世亡,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士大夫称“卒”,老百姓称“去世”。足见在丧葬上,等级之严格。
【坟】
坟:《礼记·檀弓》注:“土之高者谓之坟。”可见“坟”便是封土。
墓:《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上“莫”下“土”,寓意“在薄暮时候下葬”。去世者此时下葬,与太阳一起隐没,故墓葬不垒坟头。古称:“墓而不坟”。
【墓】
以是“墓”一样平常是平的,不高于地面。而“坟”呢,是在墓上还堆起一个土包,以做标记。如西周期间,都是墓而不坟,不封不树。以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葬地只能称墓,而不能叫坟。正因无坟头,以是现在一个真墓也未曾找到。以是现在老百姓葬地有墓有坟有碑,称之为“宅兆”是在恰当不过的。
【韩森寨】
冢:《说文》注:“冢,高坟也。”指的是比较高大的坟,也便是说冢的坟头要比平常的坟要高要大。秦汉往后,险些可以说是无墓不坟了。但是对付坟头的高低还是有明文规定,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汉律记载:“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 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可见能建高坟头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事。能建高大的封土,一样平常指王公将相的宅兆。现在考古也多指无名的大坟头,如“野冢”“荒冢”“疑冢”等。
【乾陵】
陵:《说文》注:“陵,大阜也。”注:“翻越大土山。”这个比较好理解,能累土为山也只有帝王了,如秦始皇陵,史载:“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相称于现在高120米。唐朝帝王直接因山而筑,气势雄伟。如唐太宗”昭陵“,武则天李治的”乾陵“,直接在山中掏山而建。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不说大事,只言小事。刨根西安,问底长安,睁开眼睛,拿脱手机,见告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如需转载,敬请署名。微旗子暗记:zxw5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