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我们选取了在考试中常常会涌现的一些诗词内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节制了这些古诗词知识,考试不丢分!

01

第一首,《赠汪伦》[唐] 李白,选自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

这首诗是李白在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前两句描述李白乘舟要走时,汪伦踏歌【踏歌:唐代比较盛行的一种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出拍子,边踏边唱】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诚挚的情绪。

期末考试古诗词复习避坑要点总结看后不丢分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颂桃花潭水的博识,紧接“不及”【不及:比不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腕,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朴拙深厚的交情。

02

第二首,《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

“蓬葆”和“蓬葆垢面”的“蓬葆”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垂纶”是什么东西?“莓苔”是草莓的屁股?

《小儿垂钓》这首诗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古诗描写的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钓鱼,这里“蓬葆”紧张是突出小孩的外面,表现出小孩天真可爱的一壁,个中“垂纶”便是“钓鱼”的意思。

“侧坐莓苔草映身”,这里的“莓”是 一种野草,而“苔”则是苔藓植物。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成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小孩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掩映住了他的身子。
路人向小孩招手,【借问:打听】想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孩却唯胆怯吓到鱼儿,一贯不开口回应【应人:回应、应答】,将小孩子钓鱼时收视反听,负责可爱的样子描述的活灵巧现。

03

第三首,《山居秋暝》[唐]王维,出自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浣女”是指什么人?

这是一首描述山水的名篇诗。
描述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落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落民的淳厚风尚,表现了墨客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知足心情。

这句话的大意是“竹林中天真活泼的少女喧笑着洗衣归来,河流上方飘荡下来的轻舟划破了宁静的荷塘,荡起荡漾。
”描述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令民气神神往。

个中“竹喧”是指竹林中笑语喧哗。
而“浣女”在古代则是指洗衣服的女子。

04

第四首,《采莲曲》[唐]王昌龄,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里你能看出来作者用了用了什么修辞手腕吗?“芙蓉”又是什么花?作者究竟是“看不见”什么?

采莲少女的罗裙融入到田田的荷叶之中,仿佛和它们融为一色,少女的面庞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二者相互映衬,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响起才以为有人前来。

作者在开头将少女穿着的“罗裙”比喻成“绿色荷叶”,自然而然的将少女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让人顿生亲切感。
此处在默写时,要把稳“裙”的书写,很多孩子随意马虎写成“群”。

“芙蓉向脸两边开”,个中的“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妖冶动人的少女立在相互掩映的荷叶之间,犹如盛开的荷花一样平常,给人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

“乱入池中看不见”,这里的“乱入”有“杂入”和“混入”的意思。
当少女混入莲池之中,人稍不把稳,便会分不清哪是绿叶荷花,哪是少女妖冶可人的娇颜,更有一种人景合一的美感。

05

第五首,《夏日绝句》[宋]李清照,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

“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中的“人杰”和“鬼雄”分别指什么?这句话背后隐蔽着若何的故事?

在这句诗里“人杰”便是人中的俊杰,“鬼雄”便是鬼中的英雄。
人活着的时候要做人中的俊杰,去世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这是一种所向披靡、绝不畏惧的人生姿态。

这首诗的背后隐蔽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汉高祖刘邦和项羽在垓下进行的一场计策决斗。
汉高帝五年十仲春的时候,汉军发动总攻,在垓下团团包围了十万楚军,楚军弹尽粮绝,一韶光士气大落,项羽夜间悲愤而歌。
后乘夜带八百骑突出东城后,仅剩二十八骑,项羽以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搏杀一阵后便举刀自刎,乌江自刎和八面受敌的故事便是由此而来。

06

第六首,《乞巧》[唐] 林杰,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

你知道什么“乞巧”本身的意思吗?你知道“乞巧”最普遍的办法是什么吗?你知道“牛郎织女”和“乞巧节”之间的渊源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夜,被叫做“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也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紧张是乞巧。
所谓乞巧,便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办法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最盛。

而林杰《乞巧》这首诗,紧张便是描写了唐代民间七夕乞巧盛况。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在这里指浩瀚无际的上苍。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纭情不自禁地举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期待找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身影,唤起人们美好的欲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目了然,家家户户的人们都一边举头上月,一边乞巧,在内心许下美好的心愿。
墨客在诗中并没有详细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表示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