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西门山
文|汪向军
晚上在西山森林公园对面的饭店用饭。见韶光还早,我决定和妻子带着儿子去登山。过公路,劈面有一长廊,廊上有“西山森林公园”几个大字。廊边有石阶,拾级而上,有一口深塘,塘后梢有亭,对面便是山水龙城小区。古桐城西北方向有城门曰“西成门”,有山,称之为“西门山”。登西门山,该当还是91年上春,每天清晨,跟随着桐中汪流老师从市医院后门那个地方跑步上去,他带我们在山上练习散打。下半年去部队,之后就再也没有登过西门山,一晃将近30多年。
穿过长廊,有步道直抵山顶。忽然听到有个老年人在嚷嚷,原来,那个老年人在山腰有几块菜地,大概种了番茄等蔬菜,不知道是谁在登山的时候,顺手摘了她家的番茄,以是,那个老年人在破口大骂,说菜是她辛劳种出来的。百度知道西门山位于桐城城西,山在城中,城绕山建,东临古灵泉寺、北起仙姑井、南临市老年公寓。最高峰祈雨顶海拔142.2米,总面积631.5亩。古时西山名胜颇多,太霞宫福地、灵泉寺、望湖石、仙姑井、茅公洞、祈雨岭等诸多名胜。和妻子逐步的走,山道上也有不少登山的人。西门山是开放的,有多个路口能登上山顶。儿子在前面奔跑着,显得尤其愉快。山道两边的松树,黝黑中保持着苍翠。几粒鸟鸣传来,山更加空了。儿子这时,身上已经成了“水老鼠”;
古灵泉寺在西门山东侧,初名“灵泉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乙未重修。因有泉滢然,故称“古灵泉”。《桐城县志》载:此处早为宋代墨客黄庭坚读书之所,有石如磐,每踞其上,以望团亭湖,名“望湖石”。清代以山寺梵钟,修木清泉,游人喷鼻香客,相继而来,喷鼻香火极一时之盛,称“古灵泉禅院”。邑人清诸生吴宗诚《过古灵泉》诗云:“萧然半偈万缘空,梵语清和晓磬中;一片白云迷路影,满山黄叶落天风。”此时,我想起唐代墨客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本日的寒山寺由于张继与他的诗蜚声海内外,同时也成为苏州最有名气的寺庙。以是在世人的眼中,到苏州不去寒山寺,便是遗憾。都是墨客,都是寺院,可惜的是黄庭坚没有为古灵泉寺留下一首七绝,只留下一段读书处的传说,否则本日也会让人生出到桐城不去古灵泉寺的遗憾。
黄庭坚从舒州(今潜山市)来桐城,其一当时桐城县属舒州统领;其二是由于他的老友李公麟当时就住在龙眠山里。山顶有亭,曰:望湖亭,相传黄庭坚来桐城曾多次登上此亭凭栏纵目,近可俯瞰古城全貌,远可将东南方向松山湖的波光渔影摄入眼帘。世人为纪念黄庭坚遂将该亭命名为“望湖亭”。后屡圯屡建,二十世纪末又修葺一新,现该亭朱柱碧瓦,飞檐翘角,高下两层,可同时容数十人不雅观光小憩,为城区一亮丽景点,站在亭内,怀古不雅观今,情趣盎然。自从市殡仪馆迁出西门山后,这里愈发清幽,干净。城里有山,是城的福份;山依偎城,就多了灵气;此刻,我变得有点贪心,想把这满山的景都收入囊中。
意尽而归。意,不管尽与不尽,都要归了,由于朋友已在催用饭。这个夏日,带家人登临西门山,亲近大自然,也不失落为仁者?路上,又碰到那个老年人,依旧在骂骂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