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鼻香”字源于先人对谷物喷鼻香气的讴歌。
《说文解字》中说:“喷鼻香,芳也,从黍从甘。”
《诗经·大雅·平生易近》中:“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喷鼻香始升,上帝居歆。”
这些记载印证了先民们造字的本意。
1 喷鼻香烟始升
远古期间,先民们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通过燃烧柴木与其他祭品的办法敬拜天地诸神。
《尚书·舜典》中记有舜帝登基的场景: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仲春,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先人们在敬拜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为后世焚喷鼻香敬拜开了先河。
燔木升烟 告祭天地(图片 | 慧通喷鼻香业)
除了敬拜用喷鼻香,后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喷鼻香。
这些喷鼻香料多源于植物(少数动物,如麝),具有辟污、袪虫、医疗等多种用场。古人用喷鼻香汤沐浴、插戴喷鼻香草、佩戴喷鼻香囊、用喷鼻香草装饰居室、用喷鼻香木搭建屋宇,乃至以喷鼻香物作赠礼。
2 西域之喷鼻香“博山炉中百和喷鼻香,郁金苏合与都梁”。
中国古代最初利用的喷鼻香料大多是不能点火的。可供点火的喷鼻香料,如乳喷鼻香、沉喷鼻香、檀喷鼻香、郁金喷鼻香、苏合喷鼻香等,又多不出产于中国本土。
杜蘅、木兰、苏合喷鼻香、沉喷鼻香(图片 | 百度)
面对社会上焚喷鼻香的需求,喷鼻香料的输入成为一大贸易难题,而这个问题在汉武帝坚持不懈地努力下被办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国外的喷鼻香料得以经西域入汉;统一西南和岭南地区,便利了南部边陲地区的喷鼻香料北传,域外喷鼻香料也可通过岭南地区运入内地。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摹本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
《全后汉文·二十五卷》收录东汉班固的《与弟班超书》:
“窦侍中令杂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与市月氏马、苏合喷鼻香。”
《后汉书》:
“大秦国,……会合诸喷鼻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可见当时喷鼻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他乡喷鼻香料的大量输入,为中国古代焚喷鼻香打开了一个新的局势。
室内熏喷鼻香、熏衣熏被、宴饮娱乐、祛秽致洁等多个方面都用到喷鼻香料,与之相配的喷鼻香炉也大范围的被利用。
鎏金莲花纹五足喷鼻香炉与鎏金双凤五足炉台(图片 | 中国考古网)
后世杜牧《阿房宫赋》中提到: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或许正是对当时用喷鼻香之盛的生动描述。
3 魏晋风骚
魏晋南北朝期间,随着佛教的兴盛,焚喷鼻香之风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
佛教自建立以来一贯推崇用喷鼻香,把喷鼻香视为修行的助缘。礼佛与焚喷鼻香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体,正如南朝文人谢灵运《山居赋》中所描述:“法鼓即响,颂渴清发,散华霏葬,流喷鼻香习越。”
各种石窟、寺庙造像上,都可以见到用喷鼻香的场景。
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拓片(图片 | 百度)
这一期间,喷鼻香也走进了文人士大夫的生活。
文人们除了熏喷鼻香、用喷鼻香,还参与制喷鼻香并记录,这一期间的制喷鼻香专著有《和喷鼻香方》。
文人还将喷鼻香的方方面面写进诗词中,或托物言志或寄予情思,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喷鼻香的喜好。
孙位《竹林七贤图》(局部)
曹植《洛神赋》中“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傅咸《芸喷鼻香赋》中“携昵友以逍遥兮,览伟草之敷英”;江淹《别赋》中“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喷鼻香”;最富生活情趣的属谢惠连《雪赋》中的“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方褥。燎熏炉兮炳明炷,酌桂酒兮扬清曲”。
文人笔下的喷鼻香,少了敬天奉神的持重,没有熏衣熏被的详细功用,却多了几分诗意与美妙。
4 盛世流芳
隋唐期间壮大的国力和发达的海陆交通使海内喷鼻香料的流利和域外喷鼻香料的输入都更加便利。
喷鼻香料的利用成为宫廷礼制中的主要内容。皇室丧葬要焚喷鼻香,如颜真卿《大唐元陵仪注》中载:
“天子受醴齐,跪奠于馔前……内谒者帅中官设喷鼻香案于座前,伞扇侍奉如仪。”
敦煌唐代佚名引路菩萨图 藏于大英博物馆
祭祖也需用喷鼻香。如《通典·褅袷》中记载:
玄宗诏书曰:“往后每缘褅袷,其常享无废,享以素馔,三焚喷鼻香以代三献。”
持重的政务场所也需焚喷鼻香,如贾至诗《早朝大明宫》所描述: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喷鼻香。”
另有其他诗词可见唐代朝堂熏喷鼻香,殿上喷鼻香烟环抱,百官朝拜,衣衫染喷鼻香的场景:
杜甫诗:“朝罢喷鼻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王维亦诗:“日色才临仙掌动,喷鼻香烟欲傍衮龙浮。”
唐时进士考场也要焚喷鼻香。
《梦溪笔谈》中提及唐时“礼部贡院进士日,设喷鼻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
这一传统延续至宋代,欧阳修曾有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描述的便是此场景:
紫案焚喷鼻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
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5 巷陌飘喷鼻香到了宋代焚喷鼻香已普遍运用于宫廷各种敬拜活动中。
如《邵氏闻见后录》载:仁宗庆历年间为开封旱灾祈雨,焚十七斤龙脑喷鼻香。天子也常将喷鼻香料赏赐诸臣后妃。真宗多次以喷鼻香料赐丁谓,原文说:“袭庆奉祀日,赐供乳喷鼻香一百二十斤。在宫不雅观密赐新喷鼻香,动以百数,由是私门之沉、乳足用。”
宋代文人较之前朝,用喷鼻香也更为痴迷。写诗填词要焚喷鼻香,操琴赏花要焚喷鼻香,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喷鼻香,可谓喷鼻香影随行,无处不在。黄庭坚曾言:“资质喜文事,如我有喷鼻香癖。”
马远《竹涧焚喷鼻香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听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喷鼻香的身影。街市上有“喷鼻香铺”“喷鼻香人”,乃至酒楼中有随时向顾客供喷鼻香的“喷鼻香婆”。街头还有加入喷鼻香料的各式食品,如喷鼻香药脆梅、喷鼻香药糖水、喷鼻香糖果子、喷鼻香药木瓜等等。
“刘家上色沉檀拣喷鼻香” 《清明上河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的便是元宵夜喷鼻香气四溢的杭州城: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 喷鼻香满红楼明清一改前代较为开放的海上贸易政策,长期实施“海禁”,但也无法阻挡古人对用喷鼻香的激情亲切。
“巨室以财,贫人以躯,输中华之产,驰他乡之邦”。利润巨大的喷鼻香料贸易,让各种商贩挺而走险。除政府牵制下的“朝贡贸易”,海上以走私为生的船只数量也不少。
民间用喷鼻香风气之盛,可从岭南沉喷鼻香(莞喷鼻香)的脱销中窥见一二。《广东新语》中载:东莞寮步的“喷鼻香市”与广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合浦的“珠市”并称“东粤四市”,“当莞喷鼻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苏州、松江一带,逢中秋,“以黄熟彻旦点火,号为‘熏月’。莞喷鼻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故莞人多以喷鼻香起身。”
陈洪绶《高士论道图》
此时文人用喷鼻香风气尤盛。《高子遗书》中载高启日常读书、静坐常焚喷鼻香:
“盥漱毕,活火焚喷鼻香,默坐玩意。……午食后闲步,舒啸觉有昏气,瞑目暂休,啜茗焚喷鼻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昃,趺坐,尽线喷鼻香一炷。”
“时之绅士,所谓贫而毕焚喷鼻香,比啜茗”。明代中后期文人把焚喷鼻香视为绅士生活的一种主要标志,以之为风雅、时尚之事。
《长物志跋》中载:
“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喷鼻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
晚清往后,中国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用喷鼻香之俗亦受牵连。价格低廉的合成喷鼻香料的涌现,使天然喷鼻香料饱受打压,至此,用喷鼻香之风究竟抵不过社会变革,黯然退场。
几点喷鼻香火,一缕芳烟,飘飘渺渺。现如今爱喷鼻香之人不知凡几,他们或许能在用喷鼻香之时体会到古人之情、之感吧。
作者:木子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