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乘浩瀚,诗文佳构数不胜数,个中一些“中药诗词”和“中药文”风格独特,构思精妙。

当中医药遇上古诗词,会发生若何奇妙的化学变革?

傍边药重逢了诗词

中药入诗

● 中药:射干

奉和竟陵王药名

南朝·沈约

丹草秀朱翘,重台架危阙。

木兰露易饮,射干枝可结。

阳隰采辛夷,寒山望积雪。

玉泉亟周流,云华乍闪动。

合欢叶暮卷,爵林声夜切。

垂景迫连桑,思仙慕云埒。

荆实剖丹瓶,龙刍汗奔血。

别握乃夜光,盈车非玉屑。

细柳空葳蕤,水萍终委绝。

黄符若可挹,永生永昭晳。

沈约(441~513年)是南朝诗坛的领袖,他与任昉齐名,有“沈诗任笔”之谓。
这诗描写经由战役洗礼之后的深冬山夜的悲惨景象。
诗中含有射干、辛夷、玉泉、合欢、葳蕤等完全药名,还有隐伏药名。

中药入诗,宋代王安石、黄庭坚等诗坛大匠都写过。
既能入诗,当然可以入词。

中药入词

● 中药:白芷

生查子·药名闺情

北宋·陈亚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
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 。

分明记得约当归 ,远至樱桃熟 。
何事菊花时,犹未还乡曲。

在这八句词中嵌进了十味药名,相思子、薏苡、白芷、紫苏、苦参、狼毒、当归、远志、菊花、茴喷鼻香,句句有“药”而不牵强,委实难作,被人誉为药名诗词的“千古绝唱”。

辛弃疾也是用中药入词的一把妙手:

● 中药:连翘

静夜思

宋·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喷鼻香。
离情烦闷,金缕织流黄。
柏影桂枝相映,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平凡山夜,梦宿疆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菊老伴花黄。

南宋墨客辛弃疾以云母、珍珠、防风、沉喷鼻香、郁金、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勾藤、常山、轻粉、粉黛、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二十四味中药名搭配在一起写了这首词。

稼轩还有一首《定风波》:

● 中药:常山

定风波

山路风来草木喷鼻香。
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戒备风月费篇章。

孤负平凡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悲惨。

词中内含木喷鼻香、石膏、防风、常山、甘松。
禹余粮(雨余凉)、桅子(知子)、海藻(海早)中药名。

中药入四季

● 中药:天麻

东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 中药:菖蒲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 中药:茴喷鼻香

秋菊着花各处黄,一回雨露一茴喷鼻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 中药:白头翁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这是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二十余味中草药名嵌入诗句,仍能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色,又文辞文雅,诗意幽美,更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极富情趣。

在古代中国人眼中,由于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万物才有了抽芽、成长、贮养、安歇的生命节奏。

正由于生命有了这样顺应四季的律动,药草才会产生阴与阳、寒与温、升与降、浮与沉等相反相承的不同特性。

成长于天地间的本草孕育在四季不同的阳光、风雨、霜雪之中,此消彼长,花红草黄,共同唱响一首耐久不息的四季之歌。

中药入楹联

自古以来一些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读来别有一番情趣,令人拍手叫绝。

● 中药:防风

相传古时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

客人刚到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名医从容笑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客人进院见竹,惊叹道:“烦暑最宜淡竹叶。

名医不加思虑地对道:“伤寒尤妙小柴胡。

客人在院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小,喷鼻香闻七八九里。

名医随口应对:“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客人接着说:“大将军骑海马身穿山甲。

名医答:“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花。

客人告辞时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名医对道:“东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喷鼻香木喷鼻香。

客人对名医的对答如流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遂成了好友。

● 中药:女贞子

明末清初年间,有位老中医慕名到名医傅青主家拜访。

傅氏设宴招待,酒过三巡,老中医起身浏览药架上药物后,信口说道:“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

傅氏笑着回答:“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止迷散。

老中医拉开抽斗说道:“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傅氏尾随而至:“何首乌架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神仙。

老中医听后,不禁拍桌赞叹。

傍晚,宴毕送客路上,傅氏说道:“生地变熟地望常合欢。

老中医拉着傅氏的手,依依不舍:“望月乘夜明定来”。

清末湖北名医何九喷鼻香,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幅药店门联:“独占痴儿渐远志,更无慈母望当归。

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母亲的哀思和怀念,可谓真情意切,令人冲动。

● 中药:淮山

时至今日,很多中药店都会巧用中药名入联,如一中药店贴联:“慈姑穿山采红花,走遍生地熟地,苏子过江寻紫草,翻越常山淮山。

此联中巧用10味中药名,极言采药之辛劳,自然浑成,风雅别臻。

有些药店以药联祈盼发达,写得更是妙趣横生,如:“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琥珀青黛将军府,玉竹重楼国老家。
”“降喷鼻香木喷鼻香喷鼻香附满店,黄药白药山药完好。

● 中药:青箱子

有用药联弘扬医德医风者,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如:“携老,青葙子背(贝)母过连桥(翘);扶幼,白头翁扶(附)子到常山。

也有以联语讲授药性医理者,如:“甘草合诸药,绿豆解百毒。
”“解表散寒麻桂当先,软坚散结藻布在前。

中药与《西游记》

● 中药:益智

《西游记》中也有药名诗: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喷鼻香何日拜朝廷?

本诗出自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是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本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喷鼻香等九味药名。
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具玩味。

“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西每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

“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

“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
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

● 中药:茯苓

“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

“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六根清净,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

“茴喷鼻香”谐音还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唐朝。

吴承恩从近两千多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集中药名称和全诗十全十美,奥妙地紧扣小说的紧张情节,令人拍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