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的回顾可以留存良久,久到一辈子念念不忘。
然而事物无情,每每被风尘催杀,很快就物是人非。
以是,同一个人,同一处地方,几十年往后再去,每每就会有天翻地覆的觉得。
实在也用不了几十年,所谓的70后,80后,90后这样的分界,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回顾,每一代都险些理解不了其他人的回顾。
现在再转头想想小时候,高枕而卧在清澈的河流里拍浮抓鱼的日子,在田地里偷吃麦子,偷偷烤红薯和叫花鸡的日子,上学的时候和老师对着干,和同学闹抵牾的日子,都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影象。
某一天,我们会看到一些,勾起我们青春回顾的东西,物是人非的觉得,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自己究竟是老了,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也有我们的回顾。
【临其诗境】
上边说这么多,实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本日要给大家先容的,是苏轼的一首诗。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离回京时经由渑池,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渑池这个地方,有着兄弟两个怎么样的回顾呢?苏辙19的时候,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还未曾上任,又被奉告中了进士,于是与苏轼一起赴京应试,路上经由了渑池,两人一起在县中僧舍借宿,认识了奉闲(僧人名),又一起在墙壁上题诗,如今苏轼履新陕西凤翔又经由了渑池,于是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之前与弟弟的各类,都在诗歌中再次重现,只是已经,物是人非。
【经典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条分缕析】
前四句的比喻可以说惊艳到了极致,一贯到往后的几百年里,人们想到离去,想要物是人非的觉得,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超出“雪泥鸿爪”的形容了。
一如“一枝梨花春带雨”成为形容美人落泪的唯一,“飞鸿踏雪泥”亦是唯一。
一个人,几十年里的奔忙像什么呢?
该当比较像飞鸿在雪泥里走过吧,雪泥上有时留下轻重不一的指爪痕迹,但是转眼之间,飞鸿展翅高飞,这片痕迹就成为无人问津,被遗忘的存在了。
前一句有“飞鸿踏雪泥”的语句,后边两句又分别以“泥”,“鸿”为起笔,用到了顶针这种手腕,读来朗朗上口,诗歌节奏也清晰明朗,一气呵成。
这四句既是比喻,又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和喟叹。开篇就做到了抓人眼球,引人寻思,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充足的铺垫。
后四句则纯是怀旧,在渑池这个物非人非的地方,怀念着与亲弟弟苏辙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之前认识的僧人已经去世,骨灰被安顿进新造的那座小塔中;墙壁也已然坏损,没有办法再看到当年的题诗了。
往年一起赶考时候的波折经历你还记得吗,路途是那么迢遥,两人都无比的困乏,还有跛驴一声无力的长嘶。
关于跛驴这个片段,苏轼自己还加了一个注脚“往岁马去世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为读者阐明自己为什么骑着驴进京赶考。
【顾无说】
整首诗的风格一言难尽,凄凉中有着达不雅观,低沉中有着昂扬。正是生平经历各类挫折却依然热爱生活的苏轼的抵牾生理。
他很有情由自暴自弃,悲观度日的,可是他生来就有的旷达不许可这种堕落。以是苏轼的生平就活在这种抵牾里,骨感的生活与饱满的空想,无奈的现实与积极的生理,两个对立面不断的碰撞,才有了本日我们读到的苏轼,有了这么多的千古名篇,有了旷达这个词的人格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