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

清·郑夔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最经典的一首清代诗短短4句明白如话却蕴含哲理选入教材

篇题是《竹石》,并不是诗中是写石头和竹子,而是一幅竹石图,这是一首题画诗。
郑板桥画过很多竹石画,现存世上的,都曾在多次拍卖会上卖出天价。

在郑板桥看来,竹子的精神有两个——顽强、洒脱。

诗的前两句说竹子的顽强。
这个竹子不是长在松软肥沃的地皮上,而是立根在破碎的岩石之中,它便是在这石头缝中长起来的。
它是若何在这些袒露的山石中长起来的呢?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放在了诗的开头,那是多么真切而又充满力量啊!
由于根基贫薄,竹子只能牢牢用力,咬住青山,决不能松口,这样它才能存活下去,才能特立起来,这是何等顽强!
何等坚韧啊!

郑板桥常常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写在一起。
“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这石头和竹子是对立的。
而在这首《竹石》里,竹子和石头又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所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三、四句是写竹子的洒脱。

长在山岩的竹子,它没有人来呵护,经风经雨,却是昂首特立,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在岩石之中,以是千磨万击都打不垮它。
相反,正是由于永劫光风雨之中的熬炼,这个竹子加倍坚韧而有力量,这样它才能如此笑傲江湖。
怎么笑傲江湖呢?那便是“任尔东南西北风”。

扎根岩石,咬定青山,跟风雨搏斗,这个竹子像一位倔强的战士,在与八方风雨的搏击中站稳了脚跟。
这个竹子是王维、孟浩然笔下的青青翠竹吗?是那引人怜爱,要人侍弄的幽竹吗?不是,郑板桥的竹子是贫苦百姓和贫民知识分子的化身。
这些人出身寒微,根基薄弱,但他们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世间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精神上得以升华。

苏轼也爱竹,他说:“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也是这样的平民知识分子出身,他也是个顽强洒脱之人。
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在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中,他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一蓑烟雨任平生”,郑板桥是“任尔东南西北风”,这“任”字的背后,都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只有坚守住勇气,才能够洒脱自由啊!

刘禹锡也爱竹,他在《令狐相公赐教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中书“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
他也出身不高,在“永贞改造”失落败后,被逐出朝廷,遭受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谪贬流放生活。
但他铮铮铁骨,豪放达不雅观,在《浪淘沙》中,他冲动大方地唱出“千淘万滤虽辛劳,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是“千淘万滤虽辛劳”,郑板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这“千”和“万”的背后,都是无畏坚韧的意志,都是自傲洒脱的风骨。

郑板桥出自寒门,幼年丧母,随父亲靠卖画为生,科举更是屡试不第,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但终因官场阴郁而辞官,可谓历经磨难。
但他从未低头,从不苟且,这不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吗?由于又这样的人生经历,匆匆成了他对竹子顽强、洒脱精神的深度挖掘和由衷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