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深刻哲思

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的名篇,随处颂扬。
诗题里的“渑池”是地名,在河南洛阳西边,今属河南三门峡。
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和父亲、弟弟到京城应试的时候曾经途经这里,借宿老僧奉闲的寺庙,又题诗院墙。
到了嘉祐六年,苏轼履新凤翔府签判,苏辙依依不舍,从开封直送至郑州,末了赋诗赠别。
此后,独自前行的苏轼再次经由渑池,追忆往事,就用苏辙诗的原韵写下此作。

诗歌前四句是针言“雪泥鸿爪”的出处,诗思源自佛学,而譬喻与造语皆超妙。
杳杳无踪,机缘凑巧,在雪泥上留下脚印,旋即飞去。
雪有融时,泥也将干涸而作尘扬,无端而来的印记便将悄然消逝。
人生涯着,何尝不是这样?重到渑池,老僧奉闲已埋骨新塔之下,寺院墙壁倾圮,当日题诗不复可睹。
有生有灭,可谓无常。
真的题过诗吗,莫非也只是幻梦一场?宋初天衣义怀禅师有言:“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如果真的这样无意无心,那梦生梦灭又何足挂怀,有禅心者合当作如是不雅观。

墨客却不如是。
他牢牢拥抱影象,不想失落去。
大概将来生命消散,曾经存在世间的印记也逐一消泯,可是只要还活着,父子兄弟的亲情便须臾不能忘怀,人生的梦想便值得什袭而藏。
昔日的困难跋涉已成陈迹,却被影象谱成曲吟作诗,成为此刻和未来行路者悠悠的力量。
以是在尾联中,墨客沉思往事,漫漫长程上有父子三人,老马已经累去世,改骑毛驴连续前行(在诗歌的自注中,苏轼是这样记录的)。
行人困顿,但道路仍旧无头无尾地铺展在面前。
困难,单调,让人倦怠。
溘然,同样疲倦的毛驴开始扬声长鸣,那声音刺破一成不变,穿过波折困难,超越到处奔走,成为这段旅途的印记,定格在人生的影象里。

人们一样平常喜好这首诗的前四句,笔者最喜好的却是尾联二句,由于墨客在个中表达的不再是空幻无常之感,而是存在的真实,是对人生切实其实定与热爱。
纵然是终将归于寂灭的雪泥鸿爪,在寂灭之前,不也有过触动人心的声色吗?心灵被打动,再将这份冲动通报给其他的心灵,一波才动万波相随,天下已经发生了轻微的改变。
世中民气,就像大地山河一样起伏变革,有万千姿态。
触动了心灵的天下,便和改变了大地山河一样平常。
怀着这样的心情瞩目生命的流逝和印记的寂灭,墨客会于痛楚中感到欣悦,于空虚时感到充足吧。

钱钟书师长西席曾经提到,中国文学中,毛驴“变成墨客特有的坐骑”。
他还举了李白、杜甫、贾岛、郑綮和陆游等人的例子。
笔者想补充的是,毛驴驮负的不单是墨客,而且每每是落魄的墨客。

阮籍在朝忧惧不能自容,求为东平相,正是骑驴前往的。
杜甫“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何等酸辛!
晚唐宰相郑綮写不出新诗,阐明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他的意思是,驴背上驮着的不得志者,才能写出真正的诗歌。
而写“此身合是墨客未,小雨骑驴入剑门”的陆游,正是这样的不得志者。
他眼看着北伐空想破灭,无奈地离开抗金前哨,从此大概只能以骑驴墨客的命运终此生平了吧。
后来,明代的徐渭也写过一首《侠客》。
“结客少年场,意气何扬扬。
燕尾茨菰箭,柳叶梨花枪。
为吊侯生墓,骑驴入大梁”,意为少年意气不得伸展,转作中年的萧索落寞,骑驴就道,凭吊奇怀得伸的侯嬴,便是哀叹自己的郁郁。

苏轼在诗中也写人生的困难,但风调与其他墨客有所不同。
其他人的诗中,焦点是骑驴的人,而苏诗中,焦点是溘然嘶鸣的驴。
笔者更爱苏诗,由于个中意趣并非一味沉沦。
“路长人困”,这是绝大多数人生的实况吧。
敏感的墨客描写这实况,玩味这困顿,已经足够动人。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却更多了一种倔强与热爱,那溘然而来的驴叫声,仿佛在向无边的困难与困乏宣战。
虽然是蹇驴,也会痛极而呼,也有不屈服的意志。
那么人呢?是不是也可以在长久的压抑之后扬声长吟,然后连续前行?不消沉的生命,一定满怀热爱。

后来贬官黄州,那个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让大家以为他已潜逃,却倒在石头上呼呼大睡的苏东坡,是不是在作蹇驴之鸣?再后来贬官惠州,却高兴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宣布师长西席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墨客,是不是也在作蹇驴之鸣?更后来流放海南岛,遇赦北归时,写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去世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又是不是墨客的驴鸣呢?生命的末了,回顾此生,苏轼依然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不是倔强与热爱又是什么呢?

不但苏轼如是,陆游又何尝不如是?晚年的放翁,曾经两次写到“蹇驴嘶”。
例如“秃尾驴嘶小市门,侧蓬帆过古城村落。
此生感慨知何限,斗酒新丰不敷论”(《即事》),首句即来自苏轼,次句用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之典。
沉沦而不屈服的意态,尽在不言中;所谓“此生感慨”,可知之矣。
《自近村落归》一诗之颔、颈两联,则明白宣言“野渡船虚飞鸟集,烟村落路近蹇驴嘶。
坚顽那复愁空槖,老健犹能伴架犂”。
虽然路近,毕竟年事已高。
诗中“驴嘶”即是“人困”,但旋即自赞“坚顽”“老健”,老人真不服老不服输也!
而这一点不服,在陆游也是一以贯之的。
中年时,他有首《鹧鸪天》词云:“慵服气,

回到嘉祐六年,二十六岁的苏轼写下“路长人困蹇驴嘶”的时候,已经写好了自己生平的命运。
而中国文学中,从此多了一种顽强生命力的承载物——扬声长鸣的毛驴。
(刘奕)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精良稿件。
诚邀您环绕文艺作品、事宜、征象等,揭橥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见地。
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全内容。
来稿一经采取,将支付相应稿酬。
请留下联系办法。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