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咏梅诗词很多,大家都知道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多少人把稳到李清照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词作也不失落为一篇咏梅佳品。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喷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美男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故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这首渔家傲句句写梅句句夸自己最后又忍不住秀恩爱

上阕写梅的形态,重在突出一个“美”字。

词人以白雪皑皑的冰封天下中的一枝初放之梅为吟咏工具,首句就点明其春天信使的好花本色,次句写雪、梅相互照映的晶莹光亮。
第三句进一步细写花朵,用了“喷鼻香脸”的比喻,“旖旎”的用词也颇为华美,后两句是一个总结式的比喻:将初绽之梅,比喻为新出浴的美人。
原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那段话早就有了出处。
只不过他把“梅”换成了他要写的“莲”。

上半阕大体来说不算太出彩,尤其一个“琼枝腻”的“腻”字,除了勉强有押韵的浸染外,前后语境总有违和感。
当时可能没什么,但随着语意的发展,这个字更多跟“肥”、“油”之类联系在一起,与“洁白”、“高洁”相搭总以为怪怪的。
你读会以为别扭吗?

下阕写梅的情态,重在突出一个“格”字。

开头便将“梅”置于不同于上阕的月下,更深入的写梅之美,毕竟前辈墨客林和靖的一首《山园小梅》已经将梅写得风华绝代,至情之梅是不能少了银白月光的。
“玲珑”二字,已见词民气意。

词人爱梅、品梅、赏梅,一时嗨起来,已经有些醉意了,在自嗨自乐中,词人不足尽兴,于是邀人共同举杯,一起嗨,边饮边说出了提升词格的这句: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全词之眼。
没有这一句,则词无格调梅无魂。
有了这句,则词前面的不敷可以让它呆着。

词人通过咏梅描绘出一副素净雅洁的雪夜寒梅图,赞赏了她超尘绝俗的品质,而词人的高情逸趣、傲岸不群也在爱梅的情愫中得以表示。
咏梅即写人,梅花是词人精神人格的寄托所在,故梅高洁则我高洁,梅高标于世则我高标于世。

其余,词从侧面也反响出女词大家生快意、生活美满幸福。
尤其爱情婚姻方面。

词作于词人18岁,那时的李清照新婚不久,嫁的又是彼此喜好的人,情投意合门当户对,按本日说法,很随意马虎会忍不住秀一下恩爱的。

事实上,仔细看词的末了三句,你就会创造蛛丝马迹:怎么溘然就“共赏”了?“共赏”的那个人是谁呢?是谁会在那个“共赏”的人面前说,“此花不与群花比”?难道翻译过来不是:恭喜你呀,赵明诚师长西席,你娶了一个好老婆,她跟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哦,天上人间唯一款,你还满意吗?

再配上林志玲的声音,怎么样,是不是更有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