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杨林画说《醉翁亭记》:走读醉翁亭,写生琅琊山

图文/杨林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欧阳修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早已令我对琅琊山心神往之。

深秋时节,背上画包,我决定走读《醉翁亭记》,行走琅琊山水,去品味醉翁太守的畅意人生,去感知沉淀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名人、名文、名亭、名泉、名洞、名林、名园...... 在自然山水中写生,便是以自然为师是“师造化”,这是我近年来“行走山水间”所感悟的真谛,这彷佛也成为了我近年来的一种常态与生活办法,之中甘苦身在个中,乐此不疲!

画家杨林画说酒徒亭记走读酒徒亭写生琅琊山

晚秋,山上虽然没有“野芳发而清香”与“佳木秀而繁阴”之景,但 “风霜高洁”,层林尽染,“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今年的景象冷得晚,虽然已是十一月份,空气中仍旧飘着淡淡的桂花喷鼻香,目之所及皆能感应到欧阳修描述的大自然四季变革的奇妙。

兴许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为政遗风犹存,当地政府还山予民,把紧张的进山门票取消了,市民在山林步道磨炼跑步,游人三三两两闲庭信步,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正所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置身在这样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之中,恍恍然光阴仿佛回到九百多年之前......

名山大川,是中华五千年残酷历史文化的最真实的载体,这一点在琅琊山上表示得最为淋漓尽致。
唐代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辛弃疾、宋濂、王阳明、文徵明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可枚数的传世之作,并以摩崖石刻、碑刻的形式保存下来,在琅琊山的山林步道、楼台亭阁间随处可见。

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欧文苏字碑”和七块唐代的摩崖更是稀世之宝。
“不雅观清闲菩萨刻像”,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眉目津津向人欲语”,吴带当风,堪称一绝。
“金刚经塔形碑”,为明滁人杨大化勒石,杨桂秋书,是在一块七级塔形石碑上镌刻的《金刚经》全文,雕刻精美,在我国现存石碑中属珍品。

这些摩崖碑刻仿佛是一颗颗残酷的珍珠,点缀在琅琊山水之间,闪耀出迷人的光彩,令我这个喜好碑刻文化并在黄岳画院收藏了很多碑刻的人,容身流连,反复不雅观摩,陶醉个中,俨然也成了一个醉翁了,呵呵.......

而历代达官显贵,修行僧道开山修寺建亭,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群,更是琅琊山的镇山之宝,唐代的琅琊寺古建筑群、五代的清流关、宋代的醉翁亭和丰乐亭古建筑群,皆是卓尔不群,虽然是大部分近年来重修,但仍不失落精美。

个中最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便是醉翁亭了,让我最为惊叹的是琅琊寺内保存完全的明代建筑“无樑殿”。
我曾经做过一段韶光古建事情,对中国传统建筑十分痴迷,能在琅琊山仰瞻到这些弥足宝贵的古建筑群,更是愉快不已并为之陶醉,以是这次写生创作,这些古建筑是少不了的描述工具。

《无梁殿》

无梁殿是琅琊山古建筑里最能触动我内心感想熏染的砖石建筑精品,此殿背靠大山,历经风雨战火,保存得如此完美,一见便让我怦然心动。
它始建于东晋,原名玉皇阁,为玄门场所,明代重修,是琅琊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全体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没有飞檐、也无斗拱,构造坚固,气势雄伟,里面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门,无一根木梁,成为中国建筑中独特的建筑样式——“无梁殿”,在中国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它构建在山崖的平台之上,高高的台级险些是超过了50度的角度,从下拾阶而上,要上行几十米方能登上平台,不禁让人升起一种崇敬之感,怀着这样的心境,坐在殿前的平台上,动笔前这幅作品的大体意境已然是成竹在胸了。

我把古殿作为画面的中央,掩映在古树的后面,又尽可能地用笔墨表现出苍厚的历史感,用笔古拙而斑驳,行笔速率慢而烦懑。
正面的五个圈穹门洞造型幽美,古意悠远,是大殿的重点和亮点,刻画时看重其意趣的表达而不是细节,门前的几棵古树秋意盎然,与古殿相应成趣,也增加了空间层次。

近处的栏杆和杂树等,用概括性的水墨渲染表现,以更加突显无梁殿的深邃,也表现出中国画笔墨意见意义,再用一抹淡淡的青色点染远山,为了突出深秋萧瑟的景象,我在枝头上点染了一些朱砂与淡赭石,与殿堂特有的砖赤色形成互补和衬托,这样全体画面的意境便呈现出来了。

《书酒风骚同乐园》

同乐园园名取自《醉翁亭记》里的“醉能同其乐”。
园中的唐代摩崖石刻令人叹为不雅观止,为了把摩崖石刻的古朴和与相对应的林木之秀表达出来,在这幅作品里,我舍弃了很多内容,笔墨尽可能放开,将林木部分压缩,让摩岩的山石霸占大部分的画面,以突出摩崖石刻的雄壮。

在笔墨的利用上,林木的表现是润泽的艺术效果,而崖石的质感是苍厚古拙的,并且大面积地留白,使得画面空灵许多,山脚下的小石桥略夸年夜,起到点晴的浸染,石桥下缓缓流淌的一湾溪水,和全体画面形成亦动亦静之势,相映成趣。

《醉翁亭》

大概是因其享誉“天下第一亭”的缘故原由,我来回不雅观赏,容身许久,终极从侧面“让泉”的平台,选择了一个泉水边的角度,摆好画架,坐下来,面前“渐闻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多少次书本上跃然而出的画面,当真正身临其境时,有一种溘然和作者超越了时空的精神链接,这便是写生创作的灵感源泉吧!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山川名胜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有型的东西,更是它本身所示现之外,背后所存在的东西。

当年欧阳修在亭中宴请朋客百姓,“饮少辄醉”,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不仅如此,他还此办理公事,“为政风骚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喷鼻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虽贬谪地方,欧阳修丝毫没有悲悲戚戚,用现在盛行的话来说,反而把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这和他的才情万丈,志趣高远,胸襟开阔宽厚不无关系。
因此,醉翁亭是与民同乐的地方,也是宽简为政的好场所,更是欧阳修寄情寓志的乐园。
这便是醉翁亭创作所要传达之本意所在。

这幅作品中,溪水中的山石古朴厚重,由近处一贯延伸到石桥下,和全体石桥以及石头的驳岸,形成了互为统一的整体,特殊适宜中国画的笔墨表现,苍苍茫茫的笔墨,让人仿佛能感想熏染到潺潺的流水,不能过于细碎的表现驳岸小石块,这样既整体又统一,溪流、驳岸、石块、石桥霸占画面的大半部分,抬高了视角。

“醉翁亭”在几棵经由取舍的古树后面,虽隐幽,却凸显出来,醉翁亭墙面的青砖不做过细的刻画和表现,尽可能地留白,也成了画面的气口,和溪水中的白色溪流形成互动,画面轻快而灵动,几棵古树林木相互映渲染,用来增加画面的氛围,亭子后面用淡墨渲染一点远山和远树,主体色调以淡赭石为主,以显古幽高远之意趣。

琅琊山不仅蔚然深秀的自然风光令人醉而忘返,乐不思蜀,它所沉淀的博大精湛的中华文化,更足以令每一个来访者陶醉个中,乐在个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欧阳修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画以水墨者,黄岳杨林也……。

我想这彷佛也是和琅琊山和欧阳修的近千年之约吧。

画家简介:

杨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黄岳画院院长

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

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

字画大奖赛一等奖

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入选2017泾上图画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精良奖(西泠印社主理)

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泠印社主理)

2020“中国美术天下行”成果申报请示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精良奖(安徽省美协主理)

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泠印社)等

—END—

本文由蓝鹰字画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得到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为高朋不雅观点辞吐,不代表本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