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神仙辞汉歌》

李贺 (唐代)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喷鼻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眼珠。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天天一首古诗词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拜别,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清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忆起昔日的君主,铜人不禁潸然泪下。

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革,上天若有情,也会由于悲哀而变得朽迈。

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眼看着长安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注释:

金铜神仙辞汉:汉武帝刘彻曾经在长安建章宫前建造神明台,上面有铜铸的神仙,“高二十丈,十大围”,神仙手里托着承露盘以储露水。
武帝将露水与玉屑和着喝下,以求永生。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神仙被拆下运往洛阳,因太重未能成功。
相传金铜神仙被拆时堕泪。

茂陵: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
刘郎:指刘彻。
秋风客:秋风中的过客。

三十六宫:汉代长安有宫殿三十六所。
土花:苔藓。

魏官牵车:指魏官引车向洛阳之事。

东关:指长安东门。
酸风:刺眼的冷风。

君:指刘彻。
铅水:金铜神仙的眼泪。

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
客:指铜人。
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故代指长安。

盘:露盘。

渭城:秦都咸阳,代指长安。
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
渭城在渭水北岸。

简析: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这首诗大约是离京赴洛阳途中所作。
当时唐帝国国运日衰,藩镇盘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
“唐诸王孙”的贵族之裔也早已没落衰微,墨客报国无门,处处碰钉子。
在诗歌中,作者借金铜神仙辞汉的历史故事,抒发离开京都时的悲思,于个中寄托了浓郁的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出生之悲。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两联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神仙的“不雅观感”,慨叹年光时间易逝,人生短暂,盛衰无常。
汉武帝当年求仙炼丹,希望永生不老,但却只能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飘然长逝。
一个“客”字,道出了作者心中的万千伤感之情。
中间两联为第二个层次,表现金铜神仙离汉时的凄楚

作者用拟人化手腕,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在描写工具之中,亡国之痛、移徙之悲跃然而出。
末两联为第三个层次,写金铜神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
“衰兰”一句,既是叙事,也是抒怀;既是写物,也是写人。
“天若有情”一句,意境辽远,感情深奥深厚,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
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神仙恨别伤离的情怀。

作者背景:

李贺(790~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墨客。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墨客,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墨客。
李贺长期的烦闷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办法,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参考资料:《古诗词全鉴》、《要把金针度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