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样平常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平生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登基,史称南唐后主。他即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偷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鸩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造诣,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诞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期间的词作大都反响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去世中复苏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早晚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历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丧失落了天子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造诣,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
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笔墨本身在作品中的浸染的“细读”办法,他们认为,笔墨是组成篇什的根本,而笔墨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主要依据。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匆匆,表示为对美的凋零的悲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哀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落与人之离去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楚惋叹。
4、“自是人成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不雅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斥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感化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解的离愁。
4、“别是一样平常滋味在心头”:“别是一样平常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为难刁难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统统笔墨,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理解,由于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绪和思想不雅观念,以是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响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实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每每折射着作者本人的履历体悟和出生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成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样平常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出生,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平。“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解的离愁,也决非一样平常离去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由于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绪哀伤深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去,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堂堂皇皇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绪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绪。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蔽的某种心灵和情绪的实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绪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乃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