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鉴赏人物形象
微点1 鉴赏人物形象
1.(2019·广西梧州市摸底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喷鼻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悲惨。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沾湿。③故人:指严武。墨客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诗中的“狂夫”是一个若何的形象?请简要剖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狂夫”潦倒穷困,但放达乐不雅观。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幽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却还能兴致勃勃欣赏美景,热爱生活的乐不雅观;诗的后半部分对“狂夫”潦倒生存的描述,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厉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
【译文】
万里桥西边便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便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逐步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暗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悲惨,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
微点2 鉴赏景物形象
专题微评
积累微汇
小题微练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怀诗,每每是借助客不雅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不雅观感情形象,也便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样平常有:景物描写(时令、季候、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役、佃猎、离去等)、色彩描写。“统统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每每是墨客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以是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每每要联系鉴赏墨客的形象,这两者是同等的。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景物形象描写常见手腕
1.各种修辞手腕
比喻的浸染为更形象生动;比拟的浸染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了强调;夸年夜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怀畅快,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2.动静结合
墨客描写景物非常看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每每和衬托干系。
3.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不雅观天下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4.色彩渲染(绘色绘声绘形或多种感官相结合)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绪,也可以反衬思想的感伤。
5.不雅观察角度的变革
看同一景物,不雅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革万千。
6.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取白描法,是指以简洁、朴实的措辞,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看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述。
1.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飞腾,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悄悄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狂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1.(2019·湖南省长沙市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述了若何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利用想象,描述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幽好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译文】
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去的愁怨向他诉说,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
白云安静地漂浮,江水闲适地流动,一声横笛,笛音幽怨空灵,凝滞在那寂寞的空楼。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却只能望着江边堤岸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
微点3 鉴赏事物形象
专题微评
积累微汇
小题微练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详细描写工具,在形象描写中授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弯曲地表现墨客的品质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工具。墨客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弯曲地表现他的品质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利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腕,通过对某一详细事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空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以是有惜别怀远之意。
事物形象描写常见手腕
1.整首诗。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便是墨客把自己的某种空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详细事物,便是物与志的结合。
2.局部。
(1)比喻。写物的特色时利用比喻每每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
(2)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点火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
(3)比拟、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色,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比拟,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比拟,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4)环境陪衬。写到物成长的外部环境每每便是用环境来陪衬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陪衬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陪衬青松。
1.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有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淡泊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质?墨客借咏山泉表现了若何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讯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全体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寂静和淡泊没有人瞥见,但不论若何,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答案 ①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质。②墨客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1.(2019·重庆市重点中学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喷鼻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述了若何的野菊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野菊成长于山野,花色清淡,喷鼻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喷鼻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由于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由于无人,减掉自己的清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纵然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大概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由于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真题演习训练】
一、【2020·辽宁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落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年夜方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解,禁绝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当年,紧扣诗题,个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墨客年轻时英武洒脱的形象。
B.颈联中墨客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利用问句,表达了墨客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年夜方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绪有关,也与墨客所选取的范例形象干系。
2.这首诗中的墨客有哪些形象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译文】
当年文武双全、能与贵族和大臣们不相上下,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
沙场上战鼓雷鸣、烟尘遮天也绝不畏惧,现在却因光阴流逝,自己也逐渐年迈,白发丛生。
梦中回到了当年守护的边陲沙场,实际上自己现实却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
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
【答案】
1.B
2.①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落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哀。“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晚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朋侪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二、【2020·浙江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②干瘪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③行。
伏波④故道风烟在,翁仲⑤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⑥招物议,休将笔墨⑦占时名。
目前不用临河别⑧,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柳、刘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②十年:柳宗元参与“永贞改造”后湖南。③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比永州更远。④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抵御外侮、平定叛乱功绩卓著。⑤翁仲: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⑥慵疏:
3.首联中“秦京”代指___________,颈联中“物议”指___________。
4.结合全诗,剖析探究尾联中“垂泪”的多重意蕴。(★)
【译文】
永州十年艰辛,干瘪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诋毁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去世别,对泣缄默无声;何须临河打水,泪洒便可濯缨。
【答案】
3. 唐都长安 权贵的批评责怪
4.①首联:为官场沉浮,出息渺茫而垂泪;②首联:为志士失落路,报国无门而垂泪;③颔联、颈联:为奸佞弄权,国势日衰而垂泪;④尾联:为好友惜别,内心悲苦而垂泪。
三、【2020·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
[清]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悄悄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顾,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想熏染,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身分。
6.词的末了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剖析。(★)
【译文】
嵬峨的峡谷中,烟云环抱活动。人的眼力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
朝阳照在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集,云雾环抱。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致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在都已经在自己的脚下了。
【答案】
5.B
6.①意为随着太阳的逐渐升高,阴郁山谷中的景致也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由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②表达了词人凭高了望的感想熏染,即经由艰巨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四、【2020·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暑风凉月
辛弃疾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笑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①,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笔墨,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注)①灵均:屈原的字。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词上片首句点明季候,“爱”字引出下面对芙蓉的描写,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B.“掩冉如羞”三句,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腕,生动形象地写出芙蓉花绽放的图景。
C.“添白鹭”三句,写傍晚雨晴,有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伴,还有公子佳人并肩赏花。
D.结尾句唯求对花痛饮,一醉忘忧,紧扣咏荷题目,又蕴藉地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8.词的上片吟咏芙蓉,下片为什么写到“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离骚笔墨,芳至今犹未歇”?(★)
【译文】
暑风吹拂,凉月洒辉。那无数荷叶亭亭玉立,似绿衣青鸟使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荷花如少女含羞,掩映在绿叶之间,参差错落,似怀妒意而争美赛艳。羞与潘妃为伍,远胜六郎高洁。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晚晴时候,似公子佳人并肩而立。
不要说去采陆上长的喷鼻香草,缘木去摘水中开的芙蓉会有收成。当年屈原恨与君王离去。双方心有阻隔,媒人徒劳无功,即便勉强结合,也因情浅而易破碎。《离骚》千载扬名,至今未歇。统统休问,但举杯畅饮,如露荷翻叶。
【答案】
7.C
8.①屈原有与芙蓉花一样的高洁节操,《离骚》中有“集芙蓉以为裳”等之类的句子,引发作者产生遐想。②借屈原的遭遇、感想熏染,以及《离骚》中的高尚情怀,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2020·陕西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①侠年少,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注)①西陵,因汉代帝王的陵墓多在长安西北,故有此称。相传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古体诗“借汉写唐”,塑造了一位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游侠少年的形象。
B.诗歌第一句开篇点题,“西陵”暗示少年的社会地位;“侠”表明少年具有侠义情怀。
C.“西陵”“单于”“井陉”“燕山”等词语的利用,使全诗呈现遒劲高古的风格特点。
D.第八句反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单于到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翻出新意,饶有兴味。
10.“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这两句诗有什么含意?在诗歌构造上有什么浸染?(★)
【答案】
9.C
10.第一问:①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一匹白马犹如流星一样飞驰而过。②这两句诗通过描述白马在驿道上奔驰的画面,暗含边陲形势危急。第二问:①第一二句描写游侠少年“送客”时轻松清闲的画面,而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个风风火火的紧张画面,与上文形成文意迁移转变。②这两句诗引出五六句“白马如流星”的缘故原由——胡人侵扰边陲,同时为游侠少年年夜方赴边报国作铺垫。
六、【2019·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年前好用工
吴澄①
三十年前好用工,男儿何者为英雄?
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
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
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
(注)①吴澄(1249—1331),字幼清,江西崇仁人,元初学者。弟子甚多,从学者不下数千百人,平时结草庐而居,人称草庐师长西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源自孔子“三十而立”,墨客刚刚到三十岁,思想开始成熟,已具有独立的见识。
B.首联即开宗明义,并用设问的句式总起下面的诗句,设问的办法能引起读者的寻思。
C.中间两联提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教化,如果没有经由长期的造就积累,是绝难办到的。
D.全诗首尾照料,措辞平实,态度朴拙,表现出了老师对学生殷勤勖勉的深情。
12.在墨客看来,成为英雄须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11.A
12.①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任务感和献身精神。②面对困难绝不畏惧。③有踏实负责、耐心探索的精神。④克制自己私心,不以恶小而为之。
七、【2020·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按哀求作答。
感遇(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崴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苹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风②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喷鼻香气为谁发。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人长安的第二年秋日,此时由于一些人的挑拨,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
1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张诗首联对偶整洁,写出了兰桂的特点。
B.张诗用“谁知”一词,只为表明“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绅士。
C.李诗中的兰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虽有喷鼻香气却无清风助力。
D.两首诗措辞朴实,用词贴切;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
14.这两首诗中,兰的共同点是什么?
15.两首诗都利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剖析。(★)
【译文】
《感遇十二首·其一》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日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活气,自然顺应了美好的时令。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喷鼻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不雅观赏者攀折呢!
《古风》
孤独的兰成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掩没。虽然春日阳光曾将它关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哀。秋霜雨雪打着翠叶红花,兰的生命怕是就要结束了!
若无清风来吹拂,兰又能为谁而喷鼻香呢?
【答案】
13.B
14.共同点:成长在幽僻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质。其他如孤独、俏丽等等都可以。
15.①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墨客用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刚毅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②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忧叹。
八、【2020·四川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
黄燮清①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伯仲,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喷鼻香。
[注]①黄燮清:晚清墨客,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对“豪华子”发出感叹,讽刺他们生活奢侈无所事事,态度态度光鲜。
B.百姓生活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与“豪华子”的“安坐”“嗜欲”形成强烈反差。
C.七八两句墨客比拟自己舒适的园居生活和农人艰巨的野居生活,内心以为很惭愧。
D.诗歌就稼穑之事发出议论,流露出墨客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具有积极意义。
17.诗歌末了两句“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喷鼻香”中的“君”指代的人不同,情绪表达也会有差异,请对此详细剖析。(★)
【答案】
16.C
17.①可以指代“豪华子”,墨客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摧残浪费蹂躏,要珍惜农人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②可以指代“为政者”,墨客提醒为政者关心民生,尊重劳动;③可以指代读者,墨客面向读者描述丰收场景,表达墨客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的赞颂。
九、【2020·蚌埠第九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敷,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
镜湖接晒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
君看此气候,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
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
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禁绝确的一项是 ( )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陆诗中“镜湖接晒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落了方向。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战胜了长路中重重的困难险阻。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19.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两首诗中都有“我”,你更欣赏哪个“我”的形象?请简要解释缘故原由。(★)
【答案】
18.B
19.我更欣赏陆诗中“我”的形象,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初心不改,志存高远,不屑与小人为伍。杜诗中的“我”虽然也不屑于与小人为伍,志存高洁,但因现实中志向不得申,便陷入了抵牾与痛楚,可以理解,却不值得学习。
十、【2019·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20.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腕的剖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墨客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主要节日。此时,墨客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墨客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该当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21.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剖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答案】
20.C
21.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利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墨客旅途流落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墨客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