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诗仙和诗圣传颂千年的友谊春日忆李白赏析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样平常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了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磋商我们的诗作呢?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创作背景

公元744年,当32岁的杜甫,在洛阳碰着了43岁的李白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墨客相会了。
学者闻一多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民气的一刻,大概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这是太阳与玉轮的相碰。

然而他们当时的境遇却没有后人想象的那样光鲜。
杜甫屡试不第,只得游历四方,辗转到了洛阳,而李白则刚刚官场失落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两个落寞的灵魂,在人生的低谷之处,碰着了心腹。

相遇之时,李白已经名动天下,而杜甫还声名未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诗歌相和,把酒言欢。
洒脱豪放的谪神仙,与沉郁抑扬的儒士,竟意外舆志趣相投。
两人初会过后,在不到一年的韶光里又两次相会。
考虑到那个时期掉队的交通与通信办法,一年的韶光内,三次相会,李杜的友情可见一斑。
第三次相会是在山东,韶光较长,两人一起在齐鲁山川中寻仙问道,评论辩论诗文,携手日行,同榻而眠,引后人无限神往。
在李杜二人流传下来的诗歌中,李白的《戏赠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杜甫的《五古·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都切实地记载下了二人这段期间的友情。

第三次相遇分别后,由于各类缘故原由(紧张是战乱),两人生平再未相逢。

但两人的友情并未从此结束,尤其是杜甫,这个深奥深厚执着的墨客,纵然是在战乱四起,流落失落所的路上,仍不断地书写着赠与李白的诗。

学习意义

杜甫与李白两个人是关系很好的忘年交,杜甫生平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
包含了《赠李白》、《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不见》、《昔游》、《遣怀》。

杜甫现存的第一首七言绝句,便是写给李白的《赠李白》;

冬天的时候想起李白,又写了《冬日有怀李白》;

来年春天,又想起了李白,著有《春日忆李白》;

得知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心痛不已,写有《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

李白被赦免时,感慨赋诗《不见》;

……

而这些诗中,《春日忆李白》表示了杜甫对李白诗歌才情的无限赞誉。

远隔渭北江东,独看春树暮云,诗圣用诗歌传达着对诗仙的思念。
这思念超过山水万重,历经千年纪月,交谊未减,光耀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