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一天一首古诗词  古诗词施闰章雪中望岱岳

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雪中望岱岳音频:00:0006:08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上苍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而泰山的玉皇顶还有一半被积雪所覆盖。
重重山峦之中,奔流直下的山泉凝集成冰,倒挂在山崖之上,回环的道路直上云霄。
泰山巨大的投影落在齐、燕广大的地域上,积雪的反光与天光连成一片,使天地一片冰沁。
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不雅观赏呢?

注释

岱岳:指泰山之玉皇顶,山势突兀峻拔。
“碧海”句:此句源于李商隐《嫦娥》诗“碧海上苍夜夜心”之句,形容上苍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
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顶,此峰海拔1524米。
影落:指雪花飘落。
燕齐:指河北、山东一带。
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颂秦德,明德意”。
(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杖策:拄杖。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早年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述;颈联用夸年夜的手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尾联是墨客面对如此壮不雅观景致发出的感叹。
此诗与杜甫《望岳》一样,句句写“望岱岳”,却终篇不直接点出一“望”字,而以景物本身暗示其“望岱岳”之意。
全诗意境之寥阔,体势之雄浑,直可继杜甫《望岳》。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采取对偶句式,写了望岱岳所见晴雪之景。
首句中“碧海”乃是借喻“上苍”,实为“碧海上苍”之意;“烟归尽”则是比喻冬云阴霾已消散无余。
这句先描写岱岳上空青碧之天色,寓有雪霁云散之意。
然后再写以“碧海上苍”为背景的“雪中岱岳”之整体风貌。
“雪半残”描述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
积雪的岱岳直插入青碧似海的苍天之中,峻拔突兀,而且银碧相映,明丽刺目耀眼;令人胸襟亦为之开张,油然而生一种崇高之感。

颔联则承接“晴峰”之意,再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
墨客选取的是具有范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
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浩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要高远。
而“冰泉”向下“悬”,“云路”朝上旋。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则写出墨客“望岱岳”时视线的移动,个中自有诗人为此奇不雅观惊叹不已之意。

颈联一转,又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想熏染。
前两联重在写山,首联虽亦提到“雪半残”,但仍属写山之外不雅观,而非纯挚写雪。
此联则纯是写雪景。
墨客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
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由于此时天已“晴”);“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
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刺目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
“光”而“寒”,又是通感手腕的利用。

如果说上三联基本上是实写之景,那么尾联则纯然是虚摹之景:“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秦碑”乃泰山一古迹,而“凌绝壁”指秦碑立于泰山绝壁之上,由此可见“秦碑”非墨客于山下所能看见。
此时墨客遥想是否有人如杜甫一样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攀上积雪的泰山之绝顶而登高四望。
墨客设问句抒发此意,个中流露出墨客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

这首诗,处处从大处着笔,无论是“晴峰”“冰泉”“云路”乃至“光”“影”,都给人以巨大之感,全诗成功地展示了泰山的雄姿,在浩瀚咏岱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