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的美好,令墨客词人们乐此不疲地以此为题,写下一支支动人的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美人采莲 实在采的该当是莲子
行走在荷叶荷花之间的姑娘们,曾怀着若何的情绪在采莲?墨客们在诗词里作了尽情的书写。个中,属白居易写得最为细腻动人。
我们从采莲的源头逐步提及。
采莲,是江南水乡一带较为常见的生产劳动。这里的采莲,不是采莲花,而是在莲子成熟的时令,乘着小船,采摘莲子。我们熟知的汉代乐府《采莲曲》中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里写采莲,紧张是在描述采莲时的美好意境,除了有对静态荷叶的描述,视线更游离在得意其乐悠游清闲在莲叶间穿来穿去的鱼儿身上,而作为采莲主体的人的形象,反而在诗中隐去了。
鱼戏莲叶间
最初描写采莲的诗歌,重点在呈现采莲的情景,到了采摘时令时的美好愉悦。
到了著名的南朝乐府《西洲曲》,诗中则不仅有了对采莲人的形象描述,还授予了采莲人更为深入的思绪:
西洲曲(节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熏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诗里,采莲不复为大略的生产劳动,诗中也不再是对采莲情境、美人劳作的大略描述,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寄寓了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无尽相思,采莲而思愁。
莲叶与莲花
到了唐代,写《采莲曲》成为一种盛行,李白、王昌龄、贺知章、王勃等人都曾经写过。
唐代那么多墨客同题而作 白居易特殊在哪里唐以前的墨客写采莲曲,大多沿用乐府旧题,多集中在对采莲情境的描写之上,而到了初唐王勃,则在此根本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他的《采莲曲》篇幅比较弘大,三五七言杂用,字句长短不一,富于变革,并将人物情绪融入客不雅观景物描写之中。末了两句点明主题:“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将《西洲曲》中的愁思深化为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
李白、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也都各有特色。李白在诗中详细地描写采莲女外在与性情的美好:“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喷鼻香袂空中举。”除了直接描写,后文还通过岸上游冶郎的不愿拜别,侧面陪衬采莲女的美,当然,个中也寄托了墨客的思考。
莲花亭亭玉立
王昌龄的《采莲曲》其二则将身着绿裙可与荷叶相融,容颜堪比莲花娇美的采莲女艺术化地隐入荷间,“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让主角采莲女始终不露正面,在这美好的画面里若隐若现,清丽自然,引人遐思。
而这么多墨客同题而作,白居易的《采莲曲》又特殊在哪里?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水波荡漾,微风轻拂,荷叶随之摇荡;在那婷婷玉立的荷花深处,有小船往来。姑娘本在负责细致地采莲,不想碰着自己的心上人,想说点儿什么,却又含羞地低下头来,哪想到头上的碧玉簪子却在此时掉落水中。
莲与美人
此诗白居易写得灵动自然,尤为细腻动人。
其一,整首诗中,险些没有静态描写,充满了动感。从开头的水波与荷风,到小船在藕花间的穿行,再到采莲姑娘的低头微笑,到末了的簪子坠入水中,无一处不是动态描写,这使得整首诗画面感十足,灵动非常。
其二,聚焦细微动作与画面,善用“特写”。白居易很善于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和画面,他描写采莲画面,没有描写少女群像,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个中一位姑娘身上。而对这位采莲姑娘,也没有泛泛而写衣饰与容颜,而通过这位姑娘一低头,簪子掉落这一特殊细微的动作与画面,传达这一低头的风情与娇羞。
采莲
当代墨客徐志摩有名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顺,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写出来大家都觉得“好美”。而在千年以前,我们的墨客白居易就已经写过,还写得如此欲言又止,含而不露,多么温顺似水,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