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忆西山》宋·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三伏似清秋品宋早期名重一时的阆工诗词忆余杭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享誉盛名的潘阆《酒泉子》(即《忆余杭》)共十首,包括忆钱塘两首、忆西湖两首,忆孤山、忆西山、忆高峰、忆吴山、忆龙山和忆不雅观潮各一首,苏轼曾亲书于玉堂风之上,石曼卿也使画师为之绘图。
此《酒泉子·忆西山》为《酒泉子》之六。

这首词以回顾的手腕呈现,韶光为夏季三伏天,地点为杭州避暑胜地西山。
三伏天为一年当中景象最酷热的期间,初伏、中伏、末伏总称“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每一伏为十天,由于存在闰月,以是有的年份三伏天为30天,有的年份三伏天为40天。

此词上阙起首一句便点明了题旨:所回顾的为余杭西山。
西山便是灵隐山,别号武林山,上有著名的灵隐寺、北高峰、飞来峰。

墨客讲:我常常回顾灵隐山的风光,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皆为曾游览过的地方。
山里景象宜人,便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风凉畅快。

上阙墨客并没有直接描述详细的风景,而是点出了寺前山后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三个景点,这种留白手法给人以无限的想象驰骋空间,从墨客“三伏”天与“清秋”般的体验,使人面前恍如见到掩映于山峰苍翠、树木郁葱之中庄严肃穆的古寺寺院,在奇石山隙中飞流直下的一泓清泉,在清辙透凉冷泉边一座秀美的亭子,绿树林荫的处处景不雅观,为炎酷暑季带来了“清秋”感,纯天然、充满负离子的避暑环境,怎不令民气驰憧憬呢!
难怪游览休憩于避暑名胜冷泉亭的墨客,对西山景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下阙墨客以一个“啸”字,显出了“幽”景:在那里,我还常常眼见白猿一步攀上高树,长啸一声便不见了踪影。
此处“白猿”有一个典故,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
随着白猿长啸声的消逝,全体空间愈显寂静幽深、清凉刺骨;同时随着白猿踪影的消逝,寄托了墨客对慧理的追缅,暗喻了自己许身湖山、与猿相伴、归隐避世的欲望。

末了墨客作了归结:告别西山之后,我曾多次想将所见美景画下来,但始终以为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秀美。
墨客潘阆的遗憾与夙愿,终被石曼卿所圆。
石曼卿为北宋文学家,著有《石曼卿诗集》行世,曾作“太清宫九咏”,范仲淹为其作“太淸宫九咏序”,他还是欧阳修的石友。

这首词让人领略到潘阆词风的特点,雄浑之气、俊逸之思奔注而出,作为宋代早期的负有盛名的词家,潘阆、范仲淹、宋祁等,都是此期间很有特色的人物,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可惜潘阆为人疏狂放荡,有诗云:”散拽醉僧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
“足见其狂态矣,后以“狂妄”开罪,也不足为奇了。

潘阆生平富于传奇,字逍遥,河北大名人,曾居钱塘。
从前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曾因图谋政变受牵连而遭追捕,潘阆假扮僧人逃跑,一起辗转到杭州、会稽卖药为生,隐姓埋名、流落多年。
后因宦官举荐,得宋太宗召见,赐进士及第,为国子四门助教。
因其过于狂妄,未几追还诏书。
太宗驾崩之前,又参与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入狱,幸获真宗特赦,并任滁州参军。

途中潘阆作《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诗云:“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
昔日已为闲助教,目前又作散参军。
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
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喷鼻香焚。

潘阆晚年遨游于大江南北,放怀湖山,去世于泗上,遗骨葬于杭州,今杭州城有“潘阆巷”。
除传世的《酒泉子》,与寇准、钱易、王禹偁、林逋、许洞等交游唱和著有《逍遥词》。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按:原创作品,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