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加关注下期连续!
在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两端,各有一条近东西向的山脊,这便是著名的龟山与蛇山。
龟山位于汉阳东北,巍然耸立,以形似龟状而得名,又称“鲁山”,“大别山”。它东滨长江,北临汉水,俏丽的月湖横卧在它的脚下,风景幽美。与龟山隔江相望的是蛇山,又叫“黄鹄山”,山势蜿蜒如长蛇,绵延数里,横贯在武昌城中,气势雄伟。滔滔东流的长江,一泻千里,在流经武汉地区时,受龟、蛇两山夹峙,江面由宽变窄,最窄的地方不到1000米,形成“龟蛇锁大江”的险要形势。
龟山与蛇山的形成可追溯到“燕山运动”(距今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所发生的环球性的造山运动)期间。那时,武汉地区的岩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形成近于东西向(北80°西)的向斜布局,在岩层受褶皱的同时,还发生一系列与向斜相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横断层。长江在此即沿横断层流过,造成龟、蛇两山隔江相峙。
武汉地区自燕山运动褶皱隆起以来,经受长期剥蚀浸染,而龟山、蛇山因属下石炭纪石英砂岩所构成,由于石英砂岩的岩石性子较其它岩层坚硬,抵抗风化力强,故突起于平原之上成为丘陵,构成武汉的“脊梁”。龟山虽比蛇山稍高,但二者高度都不超过一百米,长仅数里,然因雄踞于大江两侧,东西对峙,独具一格。
龟山与蛇山座落在江边,交通方便,易于不雅观赏和登临,自古便为名胜之地。蛇山西北真个黄鹄矶,濒临大江,有黄鹤楼遗址,曾被誉为“绝景”。唐朝墨客崔灏为它题了一首随处颂扬的诗:“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由于诗中有“白云”、“黄鹤”的字样,以是,后来武昌因此被称做“白云黄鹤”之地。据史,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后屡建屡毁,重修多次。末了一次于1884年为大火所毁,后来未能按原型重修,仅在黄鹤楼的根本上,另修了一个“警钟楼”,也叫“纯阳楼”。建筑长江大桥时,此楼已拆。现在保存的黄鹤楼模型是按照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的黄鹤楼的形状制作的,楼分三层、四面、八方,全部为木质布局,楼中用48根木柱撑住,在楼的四周可以推窗远眺,建筑规模极为奇伟瑰丽。龟山的古迹数“晴川阁”最著名。它与龟山脚下的“莲花湖”都已成为游览安歇场所。
龟、蛇两山不仅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还是主要的革命纪念地。早在50年前,毛主席和杨开慧同道就曾战斗、生活在蛇山北麓下。在这里写出了光辉著作《湖南农人运动稽核报告》,创办了“中心农人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人运动的干部, 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点燃了秋收叛逆的熊熊烈火,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向警予义士纪念碑”也建在龟山上。
1927年,正当中国大革命处于严重危险、党内缺点路线暂时占统治地位的紧要历史关头,毛主席登上黄鹤楼遗址,百感交集,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一词。这首词不仅反响了当时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而且深刻地表达了毛主席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志薄云霄和革命豪情。
大江东去,巨浪淘沙,弹指瞬间,万山红遍。就在蛇山山麓下,毛主席曾多次畅游长江,穿急流,斗风浪,时而信步于浪层之上,时而出入于万顷波涛之中,视天堑如通途,履大江似平地,充分表现出革命领袖的伟大气概。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龟、蛇两山,岩性坚硬,适宜桥台的建筑,因此它们便成为贯串衔接“天堑”的空想位置。武汉长江大桥便是由汉阳龟山头超越长江与武昌蛇山尾这一最短间隔相联结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把鼎足的武汉三镇连成一个整体,还第一次把我国大江南北连成一片。登龟山倚栏凭眺,大江南北,气候万千。大桥上来往的火车、汽车穿梭奔驰,江中一艘艘轮船破浪向前。晚间,长江大桥灯火辉煌,宛如一串刺目耀眼的珍珠,构成一幅壮丽的景致。蛇山松柏遍植,万木葱茏,百花争艳,亭台楼阁,掩映其间,成为劳动人民游览休憩的场所。不久的将来,在蛇山高阜山重修的黄鹤楼,将以更加巍峨的姿态和我们见面,它与龟山交相照映,更显示出“白云黄鹤”欣欣向荣的欢腾景象。
下期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