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道身临其境题,出题者杨雨老师溜达在苏州园林中。
题目考的是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月白风清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副对联很有名,纵然没有去过沧浪亭,很多人该当也听过。
实在,这是一副集句联,也便是说这两句是出自不同的两首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上一句原来该当是“绿杨白鹭俱得意”,出自宋代墨客苏舜钦的《过苏州》,读了原诗才知作者有多牛。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得意,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苏舜钦是北宋初年著名墨客,和宋诗的鼻祖梅尧臣齐名。
很多人将其误当作苏轼的先祖,实在两人并没有关系。
苏轼出生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而苏舜钦出生河南开封,祖籍却是四川梓州。
根据历史记载,苏舜钦在景祐年间高中进士,曾担当过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
他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因此遭到反对改造的御史中丞王拱辰的打击弹劾,被削籍为民。
离开京师后,他来到了苏州,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座园林,便是后人所熟知的“沧浪亭”。
他在此处留下了很多文,《初晴游沧浪亭》、《水调歌头·沧浪亭》、《沧浪亭记》等等。
而且不但他自己写,他的好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亦有诗歌唱和。
“月白风清本无价”便是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
以是说,这副对联真的是十分奥妙,不仅对仗工致,并且都与沧浪亭息息相关。
再说回这首《过苏州》,详细创作韶光已不得而知,有人说是从前,也有人说是晚年,但不管作于何时,可以肯定的是墨客对苏州的风光是十分喜好且眷恋的,否则他不会选择在此处,买地建亭,寄情山水,。
那么墨客眼中的苏州到底有多美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
诗歌首联总写苏州风光:刚刚下了一场雨,万物仿佛都被洗濯过一样。走出盘门后,一起向东,妖冶的春光迎面而来。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首句中的“东”字和“刮”字。
这里的“东”,可不仅仅是方位词,更是为后文的大好春光埋下了伏笔。
这样的用法在描写春光的诗词里可以说是十分常见,像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敷”,紧接着的画面便是被绿杨掩映的白沙堤;还有诗僧志南的“杖藜扶我过桥东”,而后便是杨柳风、杏花雨这样烂漫的春景。
以是仅一个“东”字便足以启示读者去想象接下来的妖冶春光
而“刮”字,看似很俗气,实际却将墨客沉醉于春光的那种状态写到了极致,也侧面反响了春色的清新明丽。
再来看颔联,“绿杨白鹭俱得意,近水远山皆有情”,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通过这两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清风吹过,新绿的杨柳像袅娜的少女,婆娑起舞。春水荡漾,水中的追波戏浪,高下翻飞。
浩渺的湖面宛如一壁明镜,倒映着远山、绿杨、白鹭,仿佛要将世间所有的美好收揽于个中。
后人为何如此讴歌这两句呢?
我以为有两个缘故原由,第一对仗工致,不仅是高下对,还是句中对,音律和谐,画面灵动。
第二移情手腕的利用,表面上,得意和有情的都是景物,实际上这是墨客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了山水草木中。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可以说是相称高明了。
接着的颈联,笔锋一转,“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前一句是墨客对兴盛和衰败的感慨,这一慨叹自古有之,豁达如苏轼也曾言“盛衰岂吾意,离合非所碍”。
后一句是则表现了墨客的清高自傲,虽然彼时的他无功名在身,又羁旅天涯,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不幸的,那些轻看他的不过是凡夫俗子罢了,他不惧亦不畏。
末了墨客以“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收束全诗。
“无穷好景”照料前两联的妖冶风光,“旅棹”对应上一联的“羁苦”,表现出了墨客对付苏州的无限留恋。
整首诗来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虽模糊流露出羁旅之苦,但更多的还是表达了墨客对苏州山水的热爱,就像刘克庄在《后村落诗话》中所言“虽以清切闲淡为主,却也散发着俊快不羁之气。”
“绿杨白鹭俱得意,近水远山皆有情”,读了这首诗,才知苏州的春天有多美。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