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葆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王师长教师品诗文|蓬头幼稚学垂纶附书法条幅

王宜早书录

这首诗写得很普通,也很有趣,值得细细品读,切不可轻易放过。

【小儿垂钓】这是一个很朴实的题目,见告我们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

【蓬葆稚子学垂纶】诗的第一句点题,描述了一个画面: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在学习垂钓。
交代了画面的基本要素。
一,稚子:小孩,即題中的“小儿”。
稚,稚子,年事小。
稚子,在诗文中一样平常指小男孩。
小男孩是什么样子的?蓬葆:头发乱蓬蓬的。
大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村落庄小男孩。
二,蓬葆稚子在干什么?学垂纶:学习垂钓。
纶,钓鱼线。
把稳:这个字在不同的地方读音也不同。
在这里读lun1;在“羽扇纶巾”(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读guan1。
垂纶,垂下钓鱼线,便是钓鱼,也说垂钓。
垂纶,是形象描写;钓鱼,垂钓,是直叙其事。
几个词语,说的是同一件事,不同的地方可以灵巧互换利用。
学:学习,练习。
许多人对这个“学”字不太重视,实在,对付本诗的形象描写,这是一个规定性的字眼。
你看,“学垂纶”与“正垂纶”比拟一下,它们所表现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垂钓新手,一个是垂钓老手。
本诗只能用“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他侧着身子坐在莓苔之上,高高的野草掩映着身体。
侧坐:侧身而坐。
明显是新手的坐姿,不像老手那样自傲地稳坐、正坐。
莓苔:成长在阴湿地方的小草,不必分开来阐明成莓草和苔藓。
映:原意是显现,但是是指在遮蔽状态下的显现,例如隐映、掩映;因此,本诗单用“映”字,它的实际意义,是掩蔽、掩蔽;映身,掩身也。

这句诗描写的是一个垂钓新手正在“学垂纶”的画面。
他很负责,选择了一个野草高高,可以掩蔽身体的地方,这种地方暗藏,不至于惊动鱼儿。
这可能反响了一个初学者的心态,也可能是有履历的人见告他的。
但是,野草又不能把他完备掩蔽起来,结果是人们还是能够创造他的身影。
这就为下一句路人问路预留了可能性。
他很专心,选定了垂钓的位置后,不管地下是否清洁,有莓苔也不管,照坐。
但又不像垂钓老手那样稳稳地端坐着,而是不足自傲地侧身坐着。
有人说侧坐的动作表现小男孩“不拘形迹”,便是说不太会端架子,不太爱干净;这样阐明没有太大问题,但总感到不太贴切,有点隔靴搔痒。

【路人借问遥招手】一个过路的人创造了他,向他打听什么事,而这个垂钓小儿并不大声回答,只是远远地连连招手。
路人:过路的人。
借问:向人打听时说“借问”,表示礼貌。
至于打听什么事,由于与本诗的宗旨没有什么关系,以是我们不必为它多费唇舌。
遥:远远地。
表明道路和行人与小儿垂钓的池塘,并不贴近,间隔较远,以是打听起来须要大声说话。
招手:这里有两个不合,一个是,谁在“招手”?有的读本说是路人在向垂钓小儿招手,这个阐明不合理。
由于路人必须大声借问,才能向垂钓小儿表达意思;招手没用,由于垂钓小儿在专注地垂钓,不会看到路人招手的。
还有一个不合,垂钓小儿是招手还是摇手?摇手,便是说:你不要喊!
招手,便是说:别喊别喊,靠近一点,小声说。
因此,不管是招手还是摇手,所传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让路人不要大声喊话,同时也向对方打呼唤,我不能大声回答你的问题,你别怪我。

这句诗阐述了一个戏剧性的情节:一个借问,一个招手,表明垂钓小儿专心钓鱼,同时又很有礼貌;他回答路人问话的方法很特殊,表明他有特殊的情形,他相信路人是可以包涵他的。
这个动作刻画了垂钓小儿细致的生理活动,表现这个蓬葆小子既有礼貌,又有心计,机警聪明,处事合理。

【怕得鱼惊不应人】补充交代第三句的情由:垂钓小儿之以是对付路人的借问不予大声回答,只是频频招手,是由于害怕那样会惊动鱼儿。
怕得:怕,担心。
得,没故意义,在这里只起补充音节的浸染,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并且口语化。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这便是“怕”的内容。
不应人:不大声回答路人。
应:回答。
但是,“不应人”不应该翻译成“不回答人”,而该当准确地翻译成“不大声回答人”。
不回答人的问话,是不礼貌的;可是这个蓬葆小子不是不懂礼貌,他只是不用大声说话来回答路人而已,他的“遥招手”不便是回答吗?

这首诗通过对小儿垂钓情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村落庄男孩的可爱形象。

前两句对垂钓小儿的形象及其垂钓环境作静态描写,是一幅图画。

后两句对路人与垂钓小儿问答的情节作动态描写,是一段戏剧。

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是:塑造了一个村落庄男孩的可爱形象。
中国古诗中塑造孩童形象的不多,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杜甫的“一日上树能千回”,大都是粗线条的,而本诗则是通过对垂钓小儿形状、内心、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有着光鲜个性、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该当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

这首诗的特点之二是:写作手腕上纯用白描。
不用形容词来润色,而用简洁的线条来勾勒。
前两句静态描写,画面简洁而内容丰富;后两句动态描写,动作准确而潜台词丰富。
这首短短二十八个字的小诗,给我们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以是受到了历代读者的欢迎,当选入了许多读本。

末了大略先容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胡令能(785—826),中晚唐(贞元、元和)墨客,祖籍、出生地、平生业绩均不详。
一些资料先容他“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实际情形该当是:生平从未做过官。
家境贫寒,年轻时曾经以为人修补锅碗盆缸为生,远近人称“胡钉铰”。
他若何识字读书学习作诗等情形,都不详,传说墨客曾经梦见神仙趁他做梦时剖开其腹,塞进去一本书,从此他就会作诗了。
这当然是编造出来的无稽之谈,可能反响了他对作诗道理的顿然领悟。
他作的诗,现在仅存七绝四首,但都很精彩,措辞浅近而构思风雅,生活情趣很浓。
好事者遂加油添醋说,如此生动真切,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作。
如果洗去这些传说的神仙怪诞色彩,可能对我们领悟作诗事理不无启示。
现将胡令能其它三首诗抄录于后:

《喜韩少府见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咏绣障》(一作《不雅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障》):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王昭君》: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漠北的风像剑一样刮着人的骨头,头上一轮汉月犹如钩子一样钓人的肠胃。
这两句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感想熏染,以及对长安、对故乡的思念,真是撕心裂肺的痛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