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诗词都是平仄对仗的吗?

并不是这样的。
古体诗不哀求平仄对仗。
比如四言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五言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七言诗“秋风萧瑟景象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杂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这些诗通通不讲究平仄对仗。

什么时候有了平仄对仗?

《诗经》开天辟地之后,诗歌发展放飞自我,不哀求对仗、平仄、押韵,到南朝期间,墨客开始讲究声律的折衷,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说,比如ABCDE,12345。
AB与12不能同一个音调,E和5不能同一个音调,B和D不能同一个音调等等。
这个理论逐步发展改动,在唐朝,形成了格律,哀求诗歌有平仄、对仗、押韵,这一创作差异于古体诗,称为近体诗。

一联中的平仄对仗是若何的?

连续用例子ABCDE,12345。
在这一联中,出句的AB是平,对句的12便是仄,出句的CD是仄,对句的34便是平。
看几个实例: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诗词爱好者请收藏九个点让你明白诗词的平仄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是五言的延展,道理是一样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对(也便是截然相反)。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玄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高下联中的平仄对仗是若何的?

这里有一个术语叫“相粘”。
粘,顾名思义,便是贴在一起。
连续用字母数字举例:

ABCDE,12345。

678910,EFGHI。

2是平,7也是平;4是仄,9也是仄。
这便是相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舟、水与平、岸是同等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望、如和船、雪、洲,也是同等的。

什么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创造这样的平仄对仗征象,比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家书都是平,烽火该当都用仄声,但烽是平声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这个位置应为平声,但两是仄声。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功名是平声,所对的苦处本该都是仄声,但心是平声。

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三、五可以许可涌现不相对,但二、四、六毫无例外是一定相对的(在五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什么叫三平尾?

看一首五言古诗:

别朋侪后得书因以诗赠

刘禹锡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

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

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这首诗中有两个三平尾。
青门桥,是平平平。
芳兰苕也是平平平。
以三个平声字结尾的句子就叫三平尾。
律诗中是须要回避三平尾的,涌现三平尾一样平常剖断为古体诗。
与三平尾对应的,自然是三仄尾,也便是仄仄仄。
三仄尾在律诗中是存在的,比如前面举例的潮平两岸阔,还有前不久提到过王维的“朝罢须裁五色诏”,便是三仄尾。

什么叫孤平?

古人对孤平没有严格的定义,后人提出了两种意见,第一种认为,一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便是孤平。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根据一三五不论,第三个字可以用仄声,以是这个句子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

末了那个平字是韵脚,以是全体句子里只有一个平声字了,这便是孤平。

第二种认为,一句中,两仄夹一平,便是孤平。

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根据一三五不论,第一个字可以用仄声,以是这个句子变成了: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声被旁边的仄声相夹,便是孤平。

律诗中比较忌讳涌现孤平,墨客们一样平常避免涌现这种情形,以是“一三五不论”并不是万能而适用的。

什么叫拗救?

创作有时候是一个即兴的、自由的过程,诗作难免涌现孤平、平仄不符合常规,读起来不顺畅,是拗口的,也叫坳句,这时候就想办法去补救,补救办法有两种,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

先说自救,上面我们提到了一种孤平是:仄仄仄平仄仄平。

为补救,我们将第五个字,换成平声,这个句子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放在五言中,涌现了仄平仄仄平。
为补救,我们将第三个字,换为平声,这个句子变为:仄平平仄平。

有两种句式很像孤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实际这也是一种自救,是为了规避三仄尾的。

常规句式该当是平平平仄仄,当第三个字换为仄声,变成了:平平仄仄仄。
进行错位补救,将第四个字换为平声,变成:平平仄平仄。

这类句式很常见,比如红颜弃轩冕、凉风起天末、回看射雕处、遥怜小儿女。

再说对句相救,出句的平仄不符合常规时,对句在相对应的位置做出补救。

比如出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仄

对句就该做出补救:

仄仄平平平仄平

看实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墨客们严格遵守平仄对仗规则吗?

不尽然。
创作带有很强的主不雅观性、有时性,乃至有很多不愿定的成分,如果得了佳句妙句,那就不是平仄规则能束缚的了。
《红楼梦》中黛玉就说过,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比如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很明显,平仄有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黄鹤楼》是一首随处颂扬的律诗。

我之前在文章中也提到过,格律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是为了让诗更好,更美。
在创作的时候,你决不能是为了这个添头去的,那便是舍本逐末,也叫以词害意。
写作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思想、感悟,当你把想说的写下来,表达清楚,再用格律让它变得更加完善。

换句话说,兴之所至,无所不为,又何尝不可呢?那不是律诗,乃至不是诗,又能怎么样呢?你是为了表达,还是为了当个墨客呢?

----------丸-----------

请关注作者:祁门小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