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城西北方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处,有一石砭,壁上有石穴,名为“晋溪洞”,明朝太原人王琼曾在此栖居。
王琼本是朝廷大臣,此处落足时,往来官吏骚客多有题咏镌刻于石上。
石穴之下为月儿台,石穴之上为月宫寺,墨客唱和多有传世佳作。
如此这般,逐渐形成景不雅观。

明朝州人王训贤是个才子,曾在月儿台赏月,赋诗《月儿台》一诗传世。

台临溪上月临台,

若个游人赏月来。

清水沟里清风扬趣谈绥德月儿台晋溪洞月宫寺

清夜碧岩喷鼻香满院,

一天秋水桂花开。

诗大略明了,先容了月儿台下是水(大理河),上为碧岩,正是桂花播喷鼻香的八月,辞藻清爽,书写了王训贤宽畅的心态。
当然,那桂喷鼻香来自碧岩下的平凡家院。

明朝州人郝宗元,也曾游月儿台,并写下这样的诗句。

荒台突兀插山头,

帝子人传此地游。

留得当年明月在,

一天烟水自含愁。

郝宗元写的是扶苏“此地游”赏月,溯源了月儿台的流传,遐想到扶苏自刎的悲剧,给墨客平添几分悲惨。
因此,在他的笔下便是“一天烟水自含愁。
”他可能和王训贤结伴而来赏月。
王训贤得意,郝宗元失落意,着眼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心境。

明朝御史张珩是山西石州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陕西总督。
他谪戍庆阳时,曾途经绥德,在月儿台赏月时写下这样的诗句。

太宰旧游地,扶苏赏月台。

双流平野合,一径半山开。

石洞惟云渡,花岩但鸟来。

登临兴不尽,徙席向莓苔。

太宰指王琼,这时王琼已经离开了绥德,因此有“石洞惟云渡”之语。
张珩用“徙席”写他不幸谪戍,但他乐不雅观“登临兴不尽”,他用“云渡”“鸟来”写过客,借景抒怀壮怀,表达对未来充满希望,没有一点儿的悲观感情。
果真,嘉靖六年,他升为户部尚书。

清朝州人马光,也写了扶苏台上月。

皎皎金波天涯流,

扶苏玩赏正中秋。

斯高奸恶今何在,

恨满苍天月满楼。

他写的是恨,写奸恶李斯赵高害去世扶苏的事,实际他在写世道不公,恨奸贼当道。

只因“扶苏当年此地游,更阑望月月如钩”,就有无数墨客豪书千古愁。
时到清朝,兴起每一地方必有八景之风,月儿台古今兴叹,自然以《古台凉月》雅称成为绥德八景之一,诗曰:

嬴秦太子委榛荒,赏月遗踪尚未亡。

仄径棱层临濬( xùn)壑,巉( chán)崖古峭倚洪浪。

冰轮绮席当时景,珠露吟蛩此夜凉。

莫怅数弓衰草地,何如三月烬咸阳。

韩城举人薛鉴,于乾隆四十五年任绥德学正时,曾写了三首月儿台的诗。

其一

好月之赏有几次,

我来此地见荒台。

心崇诵法于亲怒,

赏月怎敌对月哀。

其二

斯高奸计得分缘,

月冷台空良有以。

坑下之魂痛不休,

一波一泪台前水。

其三

望台何代闢山陬,帝子监军此地游。

四面仍生云霭霭,一川长下水悠悠。

石边水过滋新草,沙外人归唱晚舟。

我欲抒怀忘往事,不堪明月正当头。

在这些诗篇章节中,有情、有景、有人物、有故事,胆肝衷肠尽在个中,给大理河岸上古老的天然台阶赋注了生命,成为吊古叹昔的场所,文采斑斓下的望月台,自成为一处有故事的景不雅观。

来到净水沟,站在望月台上,放目仰望,皓月当空,顿觉明月是有生命力的,盈亏之间的背后,会有多少难以释怀的故事;再把古人咏叹此处的诗篇玩味一番,定然会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月儿台上的石壁上有晋溪洞,王琼的《晋溪自记》做了先容。

圣天子即祚之年,奸臣有忌予者,嗾( sǒu)言官论及之,遂以属吏必欲杀之。
既而,两京台谏及大臣,复有言予功不可泯、善不可掩者。
于是,不得已,谪戍绥德。
明年,为嘉靖改元,五月朔抵绥,就舍州城中。
不雅观绥之诸山,至月崖。
崖有寺曰“月宫”,去城北二里而近。
近而弗哗,幽阒( qù)而弗荒,因以为游息之所。
明年,癸未十有一月,陕西按察佥事、濮州桑君汝公行部至绥,叹曰:“是足以寓公矣!
”崖东旧有石室,君命凿其赘石而宏敞之,取予旧号书门上,曰:晋溪洞。
洞右有隙地,在阁之左,高与阁并。
复构小屋,下瞰圁( yín)溪、大理之冲,题曰:川上亭。
又标“山高月小,底细毕露”八字。
自是,予定居焉。
穷旦暮,阅寒暑,唯山水与俱。
尝不雅观夫云霞卷舒,雨雪流布,烟霏而月皎,日丽而风妍。
时景变现闪动万状,实惟此山为尽得之。
冈峦高下多田畴,夹河南北为通衢,凡行者、息者、游者、歌者、负而乘骑而驰者,耕耘灌汲樵而芻( chú)牧者,往来交骛乎其前,举瞩而毕见。
至于草树果蔬、敷腴而茂实,花木之欣荣、虫鸟之鸣时,皆足以娱乎线人而自适其天。
吾之眺游啸歌,穷年不知此身之为迁客而去乡里之既久也!
盖景物当其会,故览可远而不雅观听可周。
谓非得山水之助乎?夫绥本秦上郡,秦太子扶苏及其蒙恬皆受害于此。
距河而望,数里外乃阳周故地,城之阴则扶苏之塚存焉。
夫绥固罪放之区也,而今为予之所履。
虽,以予之疏旷,既即其地而能乐其所有,然遐思其事,亦不能不为之兴怀也!
……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山西太原市刘家堡人。
成化二十年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由工部主事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
王琼生平做了三件大事,管理漕河、平定宸濠叛乱、总制西北边防,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嘉靖元年,明世宗继位以解犯结交皇上旁边侍卫的律令而谪戍绥德充军。
晋溪洞之名,源于王琼戍绥时宿于石洞而得名。

实在,晋溪洞成名也与濮州的桑溥有关。

桑溥,明朝山东濮州人,字汝公,正德九年进士,嘉靖二年任陕西按察佥事时来绥德,将崖上旧有石室,敕令将石室“凿其赘石而宏敞之,”并在门上书写王琼的号“晋溪”,因此而有晋溪洞。

桑溥也是名宦,在华州做官时,文坛领袖何景明为他写了《华州作柬桑汝公》:

秋城雨色静微尘,过陕山河望转新。

天上岳莲开二华,云中关树引三秦。

追游幼年还今日,浪迹乾坤任此身。

乘兴欲攀仙掌去,未知登览共何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王琼当年落难充军于绥德,与净水沟石崖结缘,使这一并无特色的僻地声名远播。

在晋溪洞上的坡坬里,古人曾建有月宫寺,至于创建于哪朝哪代,没有笔墨记载。
住在晋溪洞的王琼,曾游月宫寺,留有诗篇。

载酒寻春石窟上,面前春意多少很多多少般。

柳枝嫩拂黄金坠,杏蕊娇含白粉团。

我比谪仙狂问月,谁知陶令早辞官。

乾坤俯仰成古今,世态浮云一笑看。

明朝州人张若良留有《月宫寺不雅观泛》:

寺前无定水,积雨若江潮。

偶失落厨中爨,须寻浪里樵。

情同农慰望,食与衲呼招。

徙倚云林色,群山爽气饶。

当年月宫寺是骚客雅士抚玩的好去处。
站在月宫寺,放服望远,万里碧空,白云绵延;千山耸翠,晚霞荡漾。
俯瞰大理无定,清流拍岸,水鸟嘤嘤,蒹葭泛绿,渔歌横舟。
平目州城,危墙高楼,肆旗猎猎;街巷杂遝( tà),炊烟袅袅。
万般景致,瞬间尽收眼底。

如今,月儿台难觅旧迹,月宫寺不存片瓦,只有在高山半坡上净水沟时人重修的关圣帝君庙,而晋溪洞仍在如故。

在晋溪洞口的石壁上,有许多题留诗篇。
最早题留的是明朝正德五年仲春一日刻石的琴鹤主人的诗。
其时,王琼未到绥德。

嘉靖三年孟冬二十二日,王琼宗子王峰立亲书《上庠王君良弼山庄留饮漫成小诗》于晋溪洞外石壁上。

王绩田庐驿路边,过从聊尔驻华鞯( jiān)。

登厓送酒多幽磴,出户烹茶有槛泉。

土室凝春藏邃古,石窗亭午变清妍。

东风欲动还称兴,倘许携琴一醉眠。

王琼是嘉靖元年戍绥,他的儿子王朝立一贯陪伴在他身边。
这首七律写的是晋溪洞周边驿路旁“土室”“田庐”里的当地庠生王良弼,与王朝立过往从密。
王良弼常常来送酒,高下于崖磴,王朝立也到“田庐”问好王良弼,称兴饮茶,赋诗开怀,无话不谈。

嘉靖五年重阳节,是王朝立的生日,他有感而作。

绥州坐见五重地,赢得闲中岁月长。

住久家童解秦语,秋深竹菊傲寒霜。

郡侯每枉轩车过,朋侪( chái)时来酒幕张。

莫讶黄州还雨闰,坡仙终许觐明光。

久住绥德,连家童和这里的秦人措辞互换也没有了困难,用“郡侯每枉轩车过,朋侪时来酒幕张”赞赏他父亲的人际关系和受人景仰的威信,彰显他父亲的崇高品质。
将他父亲比作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写他父亲旷达豪迈的胸襟,同时希望他的父亲早日重返朝政“觐明光”,为国效力。

在晋溪洞,王琼留下“晋溪杂咏”十首,刻在石壁上,寄情抒怀。
虽说被贬戍绥,门庭前仍旧都候车过,朋侪时来,让他抚慰了心灵,也带来了希望。
他在《榆林镇三堂,每差人过绥,辄令赵琯问候》中写道:

节度频来问起居,出门迎使罢琴书。

自甘寂寞栖深巷,岂料荣光到敝庐。

壮志已灭朽迈后,浮名犹在谪迁余。

应知公道终难泯,肯使穷途晚节渝。

从诗题上剖析,节度使赵琯曾是王琼麾下的一名官员,镇守榆林。
他部下的公差一旦途经绥德,必来看望老领导王琼。
从诗中看出,被贬的王琼虽然朽迈,渴望还自己明净,以保晚节清明。

王琼移居晋溪洞后,运城东峰山的刘介在嘉靖四年敬用七律祝贺。

一牛吼地开山处,独鹤翔空迥出尘。

穴野岂任修凤手,广寒应识步蟾人。

桂喷鼻香高拥尚书履,梵影清宜逐客身。

还要师长西席庇万厦,金鸡指日放孤臣。

作为老乡兼知音的刘介,高度赞赏了王琼的聪颖睿智和高尚品质,希望王琼早日重返朝政,“还要师长西席庇万厦。

嘉靖五年三月,滹南张宏,在月宫寺看到王琼有诗抒怀,便依韵和诗一首:

山绕古城水绕山,洞门开傍两溪湾。

渔樵得意闲谈外,童冠忘形野步间。

尘满苔阶晨不扫,云生竹户昼常关。

九重寤寐思贤佐,终为苍生奉诏还。

张宏和刘介一样,希望朝廷“思贤佐”,希望王琼早日能奉诏回朝,“终为苍生。

嘉靖七年,朝廷因西北边事紧急,由内阁大臣桂萼等推举,诏令王琼“以户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
”嘉靖十一年秋,王琼在任上去世,获赠为太师,谥号“恭襄。

王琼在绥德六年,和绥德籍的张佥都御史、礼部右侍郎马汝骥等人交往甚密。
在晋溪洞的石壁上,有他与张佥都御史(张佥宪)唱和的诗。

张佥宪寄喜雨诗,次韵一首

边城一雨浥飞埃,华札新诗宪府裁。

千里旱荒田润泽,四郊禾黍变蒿莱。

供轻又著萧何绩,经略争夸范老才。

资望行台推第一,燕徙指日檄书来。

又次张佥宪韵一首

病卧山城叹空居,故国近何如?

西溪寂寞烟云外,先垄荒凉草莽余。

过客日边传邸报,故人天上绝音书。

柏台独占绨袍意,烦闷情怀一夕除。

我们无法看到张佥宪喜雨所赋的诗,但从王琼的诗中,能反响出张佥宪的品行。
正是“四郊禾黍变蒿莱”的时候,“千里旱荒田润泽”,张佥宪狂喜赋诗,展现的是他爱民惜农的忧患意识。
因此,王琼高度赞赏他理政功绩,经略才智。
可惜史籍少有记载其人其事,我们也无法知道张佥都御史的大名。
当然,落难的王琼可能文过实在,只是用诗传达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意而以示诚挚。

王琼身病独居晋溪洞,心如寂寞的烟云,又似荒凉的草莽,来往的人在通报边关战事,却传不来天子的诏书,只好怀念老朋友们对我无限友好的情意,以此来肃清自己烦闷的心情。
读这样的诗,可以深深地体会到王琼那时的凄凉心境。

王琼在绥时,跟马汝骥唱和最多,在晋溪洞的石壁上,刻有他写给马汝骥的三首诗。

马内翰过访,烛底漫兴

捻指年光时间又一春,风光如旧客愁新。

西山景炫城头寺,北虏营飞塞外尘。

杯酒我拼余日醉,乱离谁保百年身。

凭君莫问苍生事,开国承家自有人。

再和前韵

边城侨寓已三春,梦寐家山景物新。

汾水故宫迷绿野,晋溪书院隔尘凡。

独惭衰朽劳行役,谁肯芳华乞此身。

珍惜瀛洲天上客,几次抚慰白头人。

次马内翰韵

八日同登信地楼,词臣独爱故乡游。

山河惨淡风尘满,阁里冷落老稚流。

小郡可堪邻绝塞,清衢应忆旧瀛洲。

十年京国思亲梦,化作江湖济世忧。

这些明白如话的诗篇,方显大雅,都是作者生活里真情实感的记录。
虽然王琼落入低谷,被贬戍绥充军;虽然他知道“开国承家自有人”,但在字里行间,溢满了他浓浓郁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他也很爱他栖居的绥德,夸奖这块在计策地位上有重大意义的绥德为“绝塞”,“清衢”的“瀛洲。

嘉靖五年仲春,署名为复菴子的人以《作陪月宫寺,次四山韵》为题留诗一首。

二河环抱铁城流,壮不雅观关中第一州。

禹贡尚存前伐迹,秦宫犹有旧时楼。

凭高瞰水深疑浅,入洞生凉暑亦秋。

尽日骋怀归欲晚,碧空云散现银钩。

复菴子也是王琼的席上客,不是平头百姓,他和王琼等文友“尽日骋怀”,“碧空云散现银钩”时还把杯对饮唱和在晋溪洞。

王琼充军六年,在绥德并没有歇着,把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茶水中,流畅在笔端,以诗文寄托情志。

嘉靖五年,马汝骥母亲去世,他守孝在家,便和王琼多有往来。
可惜我们本日无法看到马汝骥与王琼的唱和诗。

在晋溪洞,王琼多有诗作,他作《绥州即事》,用唐人韦庄韵。

白堞城边万里流,关西突秀此名州。

山凝紫翠烟横寺,水漾琼瑶月满楼。

石泪亦含秦国恨,树声常动朔方秋。

相思亭上应惆怅,青钧珊瑚一色钩。

马汝骥以韵和《官菜园渡口》

河西驿前河水流,河西宦子旋故州。

长年捩( liè)柁晚更急,渔子缀罾( zēnɡ)寒自由。

奔浪却惊孟门口,乘槎莫羡昆仑丘。

耕桑酿黍老亦足,南北东西何不留?

绥德学正山东济南人李攀龙作《过绥德》

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

人家渐出层崖树,客路高盘断壑流。

欮气忽从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

五原子弟轻烽火,立时谈经半白头。

王琼走后,里人在晋溪洞内塑王琼像,以表萦怀之情。
绥德举人任国相,曾任辽州知州。
他的儿子任芳鉴是万历庚辰进士,住在绥德城内。
有一天,他来到晋溪洞,感慨万千,便留诗《晋溪词》

王公遗像洞中收,留得烟霞万古秋。

晚岫云归僧舍寂,晴春鸟弄客窗幽。

双龙野外舟横渡,五虎城头月满楼。

从此例饬归未得,任教鸡帻报更筹。

曹岐是江苏句容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由广西道监擦御史升为山西布政司右参议,他在晋溪洞王琼处作客时,留有《过绥德有作,次唐校书郎韦庄韵》诗:

山城突兀枕寒流,界线华夷是此州。

隔岸人家多土室,倚岩僧寺半云楼。

笳声哽咽苍崖晚,月影婆娑碧树秋。

行见穹庐归德化,将军何用试吴钩。

叚豸是山西泽州人,字世高,弘治十五年进士。
正德年间,授兵科都给事中,他曾途经绥德,在晋溪洞留有《绥州怀古次韵》。

边城寥落枕河流,地拥嵯峨控此州。

五夜晓霜吹画角,满天寒雾掩重楼。

银川渺渺千山月,榆塞萧萧万树秋。

风景如此还怅别,醉来频欲解吴钩。

叚豸是一位武官,谪官枣强知县时,正德六年刘六、刘七、齐彦名、杨虎等民变领袖合兵一处,以两千骑兵攻破枣强县。
叚豸连战不敌,身中四箭一枪,瞋目大呼,与仇敌近战而去世。

弘治十五年状元、翰林院修撰,武功人康海写下《晋溪洞记》:“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晋溪王公,以辛巳诏狱谪戍绥德。
绥士王玹辈因日从公游绥郡诸山水,惟月宫寺山为公所爱。
山有石洞,公来则恒憩洞中,或登眺崖际。
复昔时夜理、无定二河之交,其前直龙湾村落,烟树郁葱,望之如画。
陕西按察司佥事桑君汝公过绥与游兹山,因更治洞,轩豁可爱,遂图公像于洞中,而刻其上曰:晋溪洞。
又构亭崖际,卧憩亭上。
涛声四来,万景俱寂。
公由这天夕居之,怡神养气,若将终生,因自号曰:双溪老人。
……玹等感公之德,因请予《晋溪洞记》刻之坚珉,以志不忘。

明末张亮,字伯揆,四川内江人,万历三十七年举人,任榆林参议时,在绥德留诗一首。

怪来戎马客,谬入教文堂。

军旅事方急,诗书政未皇。

四郊新雨译,百姓惮输将。

为迓中丞节,频驱外吏骧。

羽书惊络绎,烽火讶专横狂。

欲堕千行泪,

爱时应蓄艾,报国计苞桑。

纔( cái)把彩丝背,却听笳笛忙。

人生浑似梦,世道何时康?

此夜天涯里,徘徊问彼苍。

弘光元年,张亮被叛将左梦庚所擒,献于多铎,在高邮不屈而投水自尽。

唐景福二年,再次科举落榜的韦庄在绥德穷游时写下了著名的诗作《咏雕阴》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1947年8月,转战陕北的毛泽东途经绥德时手书此诗。

这些古人在绥德的隽永喟叹唱和诗作,都在咏叹历史,咏叹绥德这片地灵人杰的山水。
他们以诗壮怀,皆具时期烙印,也壮丽了“天下名州。

到了清朝初期,所谓的月儿台、晋溪洞、月宫寺这些传有一时佳话的景不雅观,经由明清之变,已经变得空寂野荒。
因此,清初州人郝濬到此一游,不无感慨地留下这样的诗句。

月窟荒山里,其宫草宅之。

晋溪今去矣,石洞尚留诗。

当年那些毓秀人物,但愿“留得烟霞万古秋”,只可惜到了本日,因日晒雨蚀风剥笔墨剥落,终成憾事。

我曾多次来这里访古,访问小村落净水沟。
创造当年在这一方小天地上,唱诗对饮,把酒问天的仕宦骚客只留下了镌刻诗篇,别的统统都化作清风,垂垂而来,清凉着这个天下。
就连他们笔下的“渔樵”“童冠”“穴野”也已变得面孔全非。
“梵影”了无踪迹,而是层层高楼接碧海,条条大道环山城。
这些亘古未有的变革,对付四百多年前在这里兜溜高歌的雅士来说,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二十多年前,我和马子成、王丕惠、田树心、宋德亮、黄青山、周奋飞、张少生、马绥生等人曾来这里嬉戏,谈月宫寺、月儿台,晋溪洞,也谈扶苏、蒙恬、李广、韩世忠、王琼,那时我并不知道意义何在,但觉得上确实有趣。
后来,我和马尚喜两次重游,写了如此诗句。

穿着盔甲的扶苏

在我的心地徜徉 古铜色的脸

没了风光 背负上苍喘息

台榭失落色 角亭高悬

临空的隼折翅难飞

这么辽远的山川

胸襟 仅系空空如也的明月

赏月 也赏自己

却不能唤回焚书灰烬中的光华

残红如血 孤雁哀号

重重地撞击长空 撞击

我的心地 一位高僧纷至沓来

素面朝天 像我这样垂钓

就在赏月台上搭建月宫寺

盘坐寂静 又在寂静里

鼓噪 为远去的人超度

明月和壁寺在河水里

被动荡的波浪扭曲

同时扭曲了并州的王公

六年只看秦月汉关和

呼啸的朔风 他的硬度

在石壁上掘出一个晋溪洞来

南去的斯文 北往的喟叹

使赏月台的上空 多了

一些往事 包括

不能释怀的我 以及无数的

寻梦人

历来如此。
凡是识几个字的人,走到一些藏有古意的山水间,难免哼哈几句,以示有所感触。

人生多有戏法,各怀心思,有的壮志凌云,有的意志消沉,人生不雅观不同,哪有相同的天下不雅观?清朝州人霍生玺有诗题为《水月亭宴集》

良辰日日在当前,可笑庸流苦万千。

但得安然皆福廕,那须搢笏与腰缠。

松生岭上春常丽,玉出山中质不全。

试看争名夺利者,劳繁忙碌率徒然。

我想,霍生玺是在知定命年后写的这首诗,是看破尘凡所为,还是失落意而作,就不太主要了。

我写望月台、晋溪洞、月宫寺,不是我的初心。
我的初心是想写写小村落净水沟,写写小村落的农夫往事。
但是,这些古人所咏叹的地方都属于净水沟小村落的领地,这里有古人题留下的许多诗篇,是绥德人的宝贝,它们都属于小村落的往事。
虽然这些古人仅仅是小村落的过客,也壮丽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土一石。

这是我写净水沟可以体悟领略的清风故事。

2023.7.1

本文作者李强国师长西席近照

作者简介:李强国,男,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五里湾村落人,一九五七年十仲春十七日生于乡下,农人,喜好诗文,偶有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