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赛龙舟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在唐代,端午节龙舟竞渡已经成为习俗。

中唐名将兼墨客张建封在《竞渡歌》里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两岸罗衣破晕喷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次端午赛龙舟的场景。

赛龙舟当然是为了纪念伟大墨客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楚怀王大臣,因遭到谗言被流放沅、湘流域。
在流放途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楚首都城,屈原痛澈心脾,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去世。

写赛龙舟的唐诗很多这首20字的小诗最精彩

传来,楚国百姓哀痛非常,纷纭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品,“噗通、噗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纭仿效。
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又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便是本日的粽子。

白居易在《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中写到了这种风尚——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流放来干瘪,能校灵均去世多少很多多少。

该诗就指出,龙舟竞渡便是为了纪念屈原。
墨客文秀在《端午》诗中也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煽惑时雷模糊,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真夺得锦标归。

墨客卢肇的这首《竞渡诗》可谓惟妙惟肖,写得极为真切。
龙舟之上鼓声阵阵,如雷滚动,船头劈开水面,激起的浪花如白雪片片。
船上的人奋力披荆斩浪,岸上的人则齐声叫嚣,连鸟儿都远而避之不敢前飞了。
刚才还疑惑那条龙舟是否能取胜,眨眼之间它就夺得锦标,胜利而归了。

那么,夺得锦标之后怎么办呢?按照唐代的规矩,当然是脱掉衣服,露出上身,让当裁判的官员在身上写个“上”字,以彰显自己的胜利。
何以见得,请看王建的《宫词》——

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

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

人们为了竞渡,船头的彩旗掉了都不管,水花溅湿了衣服也不顾,从池东争相渡向西岸,哪一队先到了,就先在队员身上写“上”字,然后凯旋。

但比起张建封《竞渡歌》洋洋洒洒几百言,大墨客序凝的《竞渡》,还真像他的名字一样,写得短小而精彩,用语十分凝练——

乍疑鲸喷浪,忽似鹢凌风。

呀呷汀洲动,喧阗里巷空。

鲸喷浪、鹢(一种水鸟)凌风,想像奇特,把龙舟奔跑之状写得惊耸动人。
后两句则从侧面陪衬,汀洲动、里巷空,写出不雅观众之多,惊异之巨。
从这些诗歌中,不丢脸出唐代龙舟竞渡的盛况,生动的生活场景调动了墨客的丰富想像,绽放出朵朵残酷的竞渡诗花。

3

在唐代,赛龙舟是端午习俗,但宫中的竞渡可不一定安排在端午节这天,也不一定非假如男人的游戏。
请看张祜的《杂曲歌辞·上巳乐》——

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

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

这首诗就描写的是后宫女子举行划船比赛的场景,且这场比赛并没有在端午节,而是安排在了上巳节(农历三月三)。

诗圣杜甫从前游历江浙,曾写有《长吟》一诗,借竞渡、踏青来表达自己随意率性嬉戏的豪情,可谓“诗句已稳,犹自长吟,比他人草草成篇,辄高歌鸣得意者,相去悬绝”——

江渚翻鸥戏,官桥带柳阴。

江飞竞渡日,草见蹋春心。

已拨形骸累,真为烂漫深。

赋诗歌句稳,不免自长吟。

墨客徐夤的《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中,也有“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句,写竞渡场景。
而个中写的最通透的,当属元稹的《竞渡》(节选)——

吾不雅观竞舟子,因测大竞源。
天地昔将竞,发达昼夜昏。

龙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
群动皆搅挠,化作流浑浑。

数极斗心息,太和蒸混元。
一气忽为二,矗然画乾坤。

日月复照耀,春秋递寒温。
八荒坦以旷,万物罗以繁。

贤人中间立,理世了不烦。
延绵复几岁,逮及羲与轩。

炎皇炽如炭,蚩尤扇其燔。
有熊竞心起,驱兽出林樊。

一战波委焰,再战火燎原。
战讫天下定,号之为轩辕。

自是岂无竞,琐细不复言。
其次有龙竞,竞渡龙之门。

龙门浚如泻,淙射不可援。
赤鳞化时至,冒昧鳍鬣掀。

乘风瞥然去,万里黄河翻。
接瞬电烻出,微吟霹雳喧。

傍瞻旷宇宙,俯瞰卑昆仑。
庶类咸不才,九霄行易扪。

倏辞蛙黾穴,遽排天帝阍。
回悲曝鳃者,难免不免鲸鲵吞。

帝命泽诸夏,不弃虫与昆。
随时布膏露,称物施厚恩。

草木沾我润,豚鱼望我蕃。
向来同竞辈,岂料由我存。

壮哉龙竞渡,一竞身独尊。
舍此皆蚁斗,竞舟何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