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断改进的严谨态度1958 年,毛泽东的 《蝶恋花·答李淑一》在 《诗刊》上公开拓表,引起了文化界的热烈反响,傅抱石也决心就这一首诗词进行创作。
傅抱石小心谨慎地连续创作了许多草稿,但都不甚空想。
直至一次陪同外宾嬉戏玄武湖时,看到东风中的杨柳,顿时引发了他的灵感。
终极傅抱石用杨柳作为杨开慧和柳直荀二位义士的象征,又以吴刚和嫦娥来比喻这两位义士,利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腕创作了 《 〈蝶恋花·答李淑一〉 词意图》(图1(a))。
该画面中俏丽的嫦娥在空中翩翩起舞,吴刚捧着桂花酒,望着嫦娥。
嫦娥的身边飘满了片片柳叶,与下方插满红旗的山川大地遥相呼应。
傅抱石又以拿手的散峰乱笔,渲染出了瓢泼大雨的氛围。
画面效果十全十美,适可而止地表达了毛泽东诗歌中“泪飞顿作倾盆雨”[5]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完成了第一幅 《 〈蝶恋花·答李淑一〉 词意图》之后,傅抱石在江苏省文联领导的建议下又创作了第二幅 《 〈蝶恋花·答李淑一〉 词意图》(图1(b)),个中左下角人间的山川大地以及红旗与第一幅比较加大了比例。
但是傅抱石对作品的效果不是很满意,于是于1958 年9 月又创作了第三幅 《 〈蝶恋花·答李淑一〉 词意图》(图1(c) )。
在第三幅画中,画面下方山川大地部分占的面积介于第一、 二幅之间,红旗亦然。
这应该是傅抱石听取了各方见地之后的折中处理。
这三幅画在当时参加了一系列的画展,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傅抱石在这一题材上的处理手腕,标志着他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得到了初步的成功,个人的绘画风格也与毛泽东诗词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2. 据诗立意的创作手腕在这一期间里,傅抱石开始对毛泽东诗词的每一个词句都进行仔细考虑,并时常向郭沫若请教毛泽东诗词的内涵,完成了两套 《毛泽东诗意图》的创作。
傅抱石十分看重毛泽东诗词中真实词义的表达,他将新的绘画技法与毛泽东的诗词完美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 《 〈送瘟神之二〉 诗意图》中,毛泽东诗词里的杨柳、 尧舜、青山、 五岭、 三河等每一句诗词所提到的景物都完全地展现在画面之中。
傅抱石采纳鸟瞰的构图形式,将提高有序的军队和郁郁葱葱的山林奥妙地安排在画面之中,与毛泽东充满浪漫情怀的诗词 “东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6]相得益彰,展现了江南水乡繁花似锦,绿水青山的大好风光。
在绘画技法上傅抱石利用 “抱石皴”[7],营造出憨实华滋的笔墨氛围。
傅抱石从生活中的山水出发,将毛泽东诗词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革除血吸虫害的场景,表达了傅抱石笔墨当随时期的作画态度。
1958 年12 月,傅抱石还将自己的创作履历撰写成 《创作毛主席诗词插画的几点体会》,个中归纳了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三种方法: 1) 深刻体会作者的原意,不拘于迹象,自然合拍。
这是最好的画法。
但最难,不多见。
2) 把全文的意思,全面画出来,句句扣紧,而画面与主题同等。
3) 全文包含太多、 太杂,不易在一幅之中联系起来。
这种情形下,是许可画个中紧张的一句、 一联,或一部分的 (孤立地画一句、 一联、一部分也可以)。
[2]281这些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历史代价,为后人创作毛泽东诗意画供应了有效的方法和理论根本。
与同期间的山水画家比较,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是最靠近毛泽东诗意的。
如李可染曾根据毛泽东的 《沁园春·长沙》创作了7 佛 《万山红遍》毛泽东诗意画。
这一系列绘画作品中只是用象征的意味采纳大片的朱砂来描述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8]的意境,彷佛分开了毛泽东诗词的内容,没有真正融入毛泽东诗词的精神天下中。
又如陆俨少也画了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的诗意画,但表现方法略显单一,磅礴大气有余,精细细腻不敷。
而傅抱石在1958 年创作的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诗意画中,采取了客不雅观再现诗句内容的绘画方法,辽阔江面上川流不息的帆船和岸边深秋层层红山与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8]的诗意对应,画面磅礴大气,形象地表达了毛泽东诗词的意境。
3. 推陈出新的构图办法随着时期的提高,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也在不断地改良和创新,在广泛创作毛泽东诗意画期间,傅抱石冲破了传统的布局办法,创造了具有时期特色的构图形式,个中最为经典的就数1959 年他和关山月一同创作的 《江山如此多娇》。
该幅创作被哀求要表示出毛泽东诗歌中“江山如此多娇”[9]的含义。
创作初期,傅抱石和关山月操持从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9]的意境动手,但几经易稿,都未曾满意。
末了在各方领导的建议下,傅抱石和关山月成功创作了 《江山如此多娇》(图2)。
据他们自述: “后来经由许多位领导同道提见地,并指出: 毛主席这首词虽然题的是咏雪,但它的主题思想并非仅仅限于雪的描写,而是通过咏雪来描写祖国江山的雄壮俏丽,……把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的不同的地域和时令,概括在一个画面里,太阳和雪山在一幅画上涌现,是完备可以的。
”[10]在末了的成稿里构图极其新颖,具有光鲜的时期特色。
在近景中画家表现了连绵不绝的群峰,以青松缀之,表现了新中国的发达活气和安宁祥瑞。
中景是苍茫的原野,画面再今后延伸,是连成一片的皑皑雪山和川流不息的瀑布。
画面的右上角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将苍茫的大地映照得熠熠生辉。
这幅画充分表示了 “红妆素裹,分外妖娆”[9]的诗意,突出了新中国发达向上、 生生不息的气概,表达了中国公民对新中国的热切期盼。
整幅画作既端庄秀美又气势恢宏。
在取景上,一年四季的大好风光跃然纸上,展示了新中国有容乃大的情怀。
在创作中,关山月卖力近景的草木树林,着重处理画面的细节部分;傅抱石则卖力远景中的雪山、 长城、 瀑布等大场景。
二者合营默契,画面中完美呈现了傅抱石磅礴大气和关山月细腻温婉的创作风格。
巨幅创作 《江山如此多娇》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经走出了不食人间烟火、 孤芳自赏的传统定义,步入了展现新生活的舞台。
这幅画也成为表现毛泽东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最有名的巨幅创作,彰显了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位置。
《江山如此多娇》所取得的轰动性效应,表明傅抱石当时正处于创作顶峰期。

三、 创作风格成熟期 (1960—1965 年)1. 深入生活,广泛写生为了适应时期的哀求,办理传统山水画与文艺为工农兵做事的抵牾,许多画家积极深入生活,努力探寻有时期标签的绘画素材。
以是,从1960 年起,傅抱石又积极组织并参加了多次写生活动,这些写生活动给傅抱石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鼓舞,他的作品也更添憨实旷达之气,匆匆成了傅抱石晚年技法的改造,也为傅抱石往后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积累下许多素材,形成了傅抱石晚年以写生入画的诗意画面貌。
2. 真山真水,写生入画回望历史上造诣非凡的山水画家,如董源、巨然、 马远、 夏珪以及米芾和石涛等,无不十分重视不雅观察自然景不雅观,从自然景象中去汲取灵感。
石涛青年时期旅居黄山时,就曾在 《黄山轴》里提到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
”[11]王履也在 《西岳图序》中云: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西岳。
”[12]傅抱石生平刻苦研讨画论,深谙效法自然的主要性。
傅抱石晚年一贯随身携带速写本,他一贯强调: “从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角度看,到真山真水中去体察自然的风貌是极为主要的课题。
”[13]为了庆祝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傅抱石在1964 年八玄月份间陆续完成了《芙蓉国里尽朝晖》《乾坤赤》《 〈登庐山〉 诗意图》等大幅作品。
在 《芙蓉国里尽朝晖》这幅画中,傅抱石用工细的笔法和艳丽的色彩表现了三湘大地的残酷风光,仔细不雅观察不难创造画中所描述的洞庭湖、 橘子洲头、 湖中船只和沿岸工厂,都来自于长沙橘子洲头的实地稽核和写生。
画面的构图和表现方法上又与1961 年他在东北写生时所画的 《老虎滩渔港》极为附近,近景中皆表现了一丛茂密的树林,中景里来往船只在湖面上川流不息,画面的远处,都采取能干的朱砂色表达了彤霞万里的气氛。
在傅抱石生命的末了几年里,他饱含激情亲切自觉地沉浸在毛泽东诗意画的创作当中。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动,这些毛泽东诗意画已逐渐失落去了早期的朴素之感。
四、 总结傅抱石不仅是一个精良的画家还是一位难得的理论家,面对时期的巨变,他没有结束不前,他对新中国传统绘画改革起着承上启下的浸染,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
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来描述公民大众的社会生活,表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培植的内容,改变了传统文人画模拟古人、 陈陈相因、 分开现实的局势,表达了新中国如日方升,翻天覆地的变革。
并且,傅抱石在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中所得到的新技法,为面对新时期和新题材的哀求而迷茫彷徨的画家们指明了方向。
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中所展现的笔墨当随时期的精神永久值得年轻一代的中国画家们学习和借鉴。

傅抱石为毛泽东诗词题意绘画不雅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