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诗词赏析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韦应物(737~792)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墨客,以前我们曾先容过,韦应物属于“浪子转头金不换”的范例人物,年轻时由于出身名门王谢,15岁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从游幸,豪纵不羁,横行乡里。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落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喷鼻香扫地而坐”。
后历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造诣最高,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幽美,感想熏染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买卖,诗风恬淡高远,五、七绝清韵秀朗,尤以五古造诣最高,而且有不少反响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造诣较高的墨客。

这首《夏至避暑北池》是韦应物的一首关于夏至的诗词,墨客在炎酷暑季到北池阴凉处避暑,然而想到在田间劳作的百姓还须要收作,表示了墨客悲天悯人的情怀。

日晷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晷”指日影,古代专门用来不雅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漏”指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大意为:夏至这天白天最长,达到了极限,夜晚最短,从此开始逐步变长了。

汉河平二年“中阳”滴漏报时铜壶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政教”指官员的政务和教养的职责。
景象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履行职务,就开始忧闷景象从酷热到冷凉的变革了。
古人认为,夏至后白天渐短,是阴气初动,因而有“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官员们在夏天比较空隙,然而夏至正是夏收的农忙时令。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高居”独身只身居高位。
大意是,自己身居高位,可以在池塘边避暑,可是心里想念着田中劳作的老百姓,不知道如此辛劳酷热,是如何抵挡这酷暑的。
(实在是没办法呀,老百姓为了生活,再热也要抢收粮食,为了一年的生活不得已为之。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亭午”示正午,中午时分正是阳光暴晒,以是人们和动物们躲避着,暂时安歇,我独自一个人,喜好在北池这个池塘边嬉戏趁凉。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北池的园门紧闭,围墙高耸,树木苍郁,绿荫葱葱,一些都显得安谧沉寂。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绿筠”指翠竹,竹子刚生出来竹节带有白色的茸粉,虽然是夏天,竹子仍旧在成长,新长的竹叶带着粉色,池塘里的荷花开始绽放,散发出清新的芳香。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于焉”:于是;“烦抱”: 烦乱的心情;“华觞”指花丽的羽觞。
面对如此美景,于是可以抛却所有的烦恼,尽情畅饮。

这首《夏至避暑北池》,不雅观察细腻,描写入微,对夏天的景致做了一个概括描述,墨客身居高位,夏至空隙,独自一人,前去池塘消夏,路上看到百姓在农田里繁忙劳作,于是感叹农人是如何抵挡这酷热的夏天?!
再看到北池高墙古树,绿荫葱葱,寂静幽深,竹子青翠喜人,荷花微露红苞,不由得一些烦恼都抛之脑后。

整首诗恬淡闲适,措辞简洁朴素,虽然描写夏至景致,然而却暗含比拟,自己身居高位,可以探求阴凉地方避暑,然而农人却不得不在夏日劳作,两相比拟,知足常乐,统统的烦恼都可以完备不考虑。
个中墨客对百姓疾苦表达了极大的同情,表示了墨客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极富有艺术传染力。

2019/6/19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