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忆江南》是这样写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早期的词许多都是即事名篇,白居易用这个词牌“忆江南”,也是呼应着这阕词的内容,它阐述自己对江南的追忆。
作者开篇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他赞颂江南正由于它风景美好,以是忘不了,时常都想念着它。作者认识江南风景之“好”,不是从书本或别人口中得知,而是个人的亲自经历,因此对那些熟习的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居易所熟习的江南美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画面呢?他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作者特殊提到“日出”和“春来”的景致,无非是要彰显江南是充满希望、充满活气,令民气旷神怡的地方。他集中焦点于江面上,在水光潋滟中,江南的景致更添一分妩媚而亮丽的美好。在色彩的选择上,用红与绿相衬,冷暖、明暗比拟呈现,给人的视觉感想熏染是多层次的。而且不但是这样,江边的红花在朝阳映照下,那红艳的光荣比火光更刺目耀眼,带给人一种彷佛生命在燃烧,充满着激情亲切的感想熏染。而江水则是春日下的江水。春天为大自然添上亮丽的彩衣,树丛一片的绿,盎然的绿意映照在江面上,浮现出靛蓝的光荣。在同一个画面上,红绿两色相互映衬,比拟强烈,使得红的更红、绿的更绿,意象十分光鲜而突出。讲到这儿,彷佛置身在个中,看着并感想熏染着这活泼生动的美景,实在令人陶醉。“能不忆江南?”江南如此的美,怎不令人追忆呢?
第一首回顾江南的美景,画面充满通亮而愉悦的光荣,整体给人一种暖暖、柔柔的春日温馨的觉得。接着第二首,写自己最难忘的地方——杭州。空间上由广阔的江南聚焦到杭州一个地方,韶光上则集中在桂子飘喷鼻香的八月。词这样写的: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相对付前面一首写春日的美好,这一首则阐述秋夜的活动,写一种曾经有过的清闲的心境,体会过的清远、壮阔的景象。传说每年中秋后,常有月中桂子落于杭州天竺寺,白居易在他的诗中亦常提到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墨客徘徊月下,流连在山中寺庙的桂树林中,时时昂首望月,时时低首看着地面,看看是否真的有桂子从月中落下,散在桂花影里。悠然神往神话中的天下,是年轻岁月里的一种浪漫情怀,不在实际去得到桂子,而是在游赏中得意其乐。这种动作本身充满着诗意,是一种对美的追寻。山寺寻桂子不一定能寻见,而到江边看潮头,则是实实在在地瞥见了。郡亭,指杭州郡衙内之虚白亭,亦称虚白堂,位于凤凰山后。白居易有《郡亭》诗:“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海门,在仁和东北六十五里,位于两山之间,浙江潮流到这里,受到地形的影响,翻涌为波涛,十分壮不雅观。不像第一首那样,只是景致的形容,白居易写影象中的这两种活动,山寺寻桂、郡亭看潮,都因此人不雅观景的表现,不过两句亦有所不同。上一句以动不雅观静,下一句以静不雅观动。而在动静之间,桂子是从上往着落,寻而未见;潮水是从远到比来,看则得见;一在高处,一在低处,交错写来,变革中有着一种不变的、对美好事物的喜好心情。“何日更重游”,什么时候可以再游历一番呢?这里所指确当然不仅仅是留恋杭州这个地方,而是希望永久不要失落去这种爱美的心。
第一首是江南俏丽风景的形容,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二首有寻与看的动作,写出了杭州秋夜游赏的心情。至于第三首,则追忆苏州往事,着意的是人情的美好: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所谓“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便是一壁品尝美酒,一壁不雅观赏美女双双起舞。这里涌现了味觉的意象。常日来说,各种感官中,味觉是最能召唤感情影象的。气味撩起原初的觉得,唤醒当时的影象,让你情不自禁,无从设防。“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解释。“竹叶”,是酒的称呼,即竹叶青。加一个“春”字,是用以形容春日酿熟之美酒。“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描述,以“醉”字形容芙蓉,是用更强烈的口吻形容吴地的美女就像醉酒的荷花一样平常美艳动人。这热闹的氛围,男女互动的快意,在酒醉中引发了更多的浓情蜜意。此情此景,拜别之后多年来仍环抱心头。“早晚复相逢”,心里多么期盼,迟早再回苏州,遇上这些乐事。
这三首词,空间上由泛写江南,到专写杭州跟苏州,地点有江水、山寺、郡亭和歌楼酒肆;韶光上由春天写到秋日,末了又写到了春天,个中包括了白天与晚上的景致;景致有江边的红花与水中的绿影,月下寻桂与亭上看潮,有清幽淡雅的景致,也有男女歌酒的欢快场景。而各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感官意象,更是交相迸发,构成十分立体的影象图像。
三首词写对江南的追忆,一唱三叹,彷佛《诗经》的三段组合办法。三首词各有主题而词调相同,有着相同的句式与节奏,回环往来来往,彼此相互呼应,却又有着逐渐推展、扩散的机制,使得整体的影象画面是动态而有层次的,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模式。它由不断回顾导引出的情意,由“能不忆江南”,到“何日更重游”,到“早晚复相逢”,从江南既然那么好,因此不得不惦记开始,写到有没有一天可重游故地的想望,到末了发出更断然的口吻说迟早会与江南碰面的,这真实地写出了殷切期盼回归旧日美好的渴望心情。
白居易写这三首词,究竟出自若何的心境呢?白居易年少的时候,中原多难,曾经躲避到江南,流寓苏杭,后来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以是他说“旧曾谙”,确实是他真正的体验。任苏州刺史的第二年秋日,他由于眼睛生病了,无法再处理地方政务,于是回到了洛阳。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五岁了,苏杭俏丽的景致在贰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影象。回到洛阳之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江南的诗篇。今人多以为《忆江南》三首词是白居易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在洛阳时所作,当时他六十七岁。
年华老去,追忆前事,产生无限的伤感,那是人之常情。唐宋词中回顾往事的词,常日都写得沉痛悲哀。在词里越是将欢快的景物、人事形容得十分美好,相对地就会引发更深切的感想熏染,写出今日处境之悲惨、年华流逝的悲叹。然而,白居易这三首词在字面上却没有表现出过多负面的感情。六十七岁的作者,回忆从前在江南苏杭一带的生活,影象里都是当地的景致之美和人情之美。虽然在词的结尾,作者说出了不能忘怀的心情,不知能否重游的疑问,期盼早日能相逢的想法,但他却没有借此而抒发今日之不堪、年迈不中用的慨叹。我们要知道,在作品中写对过去某地、某事、某人的追忆,很多时候并不是针对真正实际的人事出发,表现为对某地、某事、某人的眷恋,而是借某个地方、某件事情、某个人的消逝或拜别,反响过去曾经有过的风光岁月、美好年华和梦想。白居易当然也会在今昔对照中感到有些事物已然消散,引起淡淡哀伤的感情,不过他的词不在感叹今日的不好,反而在回顾中重新肯定旧日生活的美好,因此在回顾书写中树立了一种典范,授予怀旧主题正面的意义。
我们读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看到他如何努力地去发掘影象中美好的往事,写来详细、真切、自然而动听,令人读着也感想熏染到它的俏丽与温馨。由于以为美好,以是值得回顾。而在回顾旧日美好的过程中,生命自然也显发出光彩与意义。这是白居易词带给我们的启示。
#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