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 研究《古诗四帖》这样的狂草作品的笔画,不能像楷书、行书那样把横、竖、撇、捺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分开去研究,而必须环绕这条贯穿全体字,乃至几个字的“大笔画”去研究。
“大笔画”和“小笔画”之间有什么差异?起、行、收的过程是一定要有的。那么,它在书写过程中碰着既要改变方向完成其他表述,又要连贯书写的情形该怎么办?为此,我们还必须去研究它的转换部位,这就增加了转和折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从起、行、收、转、折五个方面分别讲述。
01.
“起”,即起笔。
《古诗四帖》中的起笔从大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起笔,这样的起笔不受前面字和笔画的影响,自由选定下笔方向、角度和形态。另一种是顺势起笔,顺着前字收笔的笔势顺势下笔。
①独立起笔。在《古诗四帖》中,独立起笔一样平常都是一行开始一个字的第一笔起笔,或一行之中一个节奏结束,另一个节奏重新开始时的起笔。独立起笔一样平常用笔较重,动作清晰持重,丰富而完全。独立起笔中还有藏、露之分。
②顺势起笔。顺势起笔是指行进中笔断意连的起笔。其笔势直接连接着前一字或前一笔的收笔。顺势起笔一样平常用笔较轻,强调衔接得自然完全。但书写中这是更加表示作者功力的地方,顺势而来、顺势而入,虽轻盈、自然,却不能失落去笔意,这是难度很高的。顺势起笔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大略的顺势,没有明显的中兴笔动作;另一种是较为繁芜的顺势,虽顺势而来,入纸后又进行了明显的中兴笔动作。
此外,《古诗四帖》中的起笔还有反、正变革及简、筑变革等。斜角向内的起笔叫正向起笔;斜角向外的起笔叫反向起笔;大略的起笔是指起笔后直接前行的起笔,这样的起笔笔意爽利而笔法清晰;筑锋起笔是指起笔后书写上有反复式挫笔动作,使起笔变得老辣而凝重。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一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二
02.
“行”
即处于起笔和收笔之间,
再撤除迁移转变部位的行笔阶段。
行笔阶段是构成笔墨的主体,如在行笔阶段不讲究,就会更加清晰地表露出笔法单一的毛病。《古诗四帖》中行笔过程的笔画有宽窄、薄厚、流涩、向背、曲直等诸多变革。
我们知道,《古诗四帖》是继续了纯洁的魏晋古法的。古法用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便是更加靠近自然法则。所有行笔当中的变革皆从书写中笔锋的科学使运中来,皆从字法、笔意的原始对应中来。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三
比如“北阙临丹水”中的“丹”字,不睬解古法的科学使运,绝难写出其盘曲线条的精彩变革。“上元酒”中的“酒”字,“三点水”后向上牵引的线为什么中段变粗?那是表达了横画的起笔。再比如“同来访蔡家”中的“同来”二字,“同”字右上角为什么波折?是楷书抱角笔法的延长。“来”字竖画起笔后为什么波折?那是起笔动作在行笔中完成。不睬解这些,任何行笔中的变革都是刻意和没有道理的。
①宽窄变革:笔画宽窄在古法中是使转的结果,而不是提按的结果。
②厚薄变革:中锋、侧锋是形成薄厚的最根本缘故原由。
③流涩变革:速率、笔势和笔法都能产生流涩变革,快速易流,慢速能涩;顺势易流,逆势能涩;铺锋易流,绞锋能涩。
④向背变革:向背乃阴阳,有向背才有平衡。
⑤曲直变革:曲直变革要自然而有根据,应符合字法和笔意的哀求。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四
03.
“收”,即收笔。
在行草书的书写中,很多人都随意马虎忽略收笔的完全性。收笔写不好属于“前功尽弃”。《古诗四帖》虽属粗狂的狂草,但其收笔却十分细腻,有露锋收笔和藏锋收笔两种。
①露锋收笔:《古诗四帖》中的露锋收笔十分讲究,做到了露而不“漏”。出锋处均进行了调度处理,使之回环蕴藉,很好地避免了直接、流滑和失落控,做到了露锋而不漏气。
②藏锋收笔:藏锋收笔多有抑扬和回还动作,且都能做到兼顾点画形态。顿是下压,挫是压笔错动,回还是原路回收。这是通用的收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更加完全而厚重。然而,懂得收笔是一种境界,能够把收笔做得富于形态、富于神采,则须要更高的表现能力。有了收笔,全体字才会完全。收笔活了,全体字才会通灵。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五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六
04.
“转”,即转笔。
书写中因笔墨造型变革要改变行进方向,在草书中可采取两种办法处理:一是转笔,二是折笔。转笔也称圆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方向调度手段。转笔顾名思义是把笔转过去,这是问题的关键。既然是圆转,那么转的弯就要有圆的觉得。转笔时只有调度笔锋把笔转过去,笔画的弹力才会充分地表示出来;笔画的弹力出来了,转弯才会有圆的觉得。
此外,圆转是丰富的。在《古诗四帖》中,有通圆的圆转,有带方的圆转,还有很多圆转是连续的,转成合围的,圆圈的。这些情形更加繁芜,造型也更为丰富。这时须要把稳的是,任何一个圆都不能是正圆形,而多为椭圆或带方的多边圆。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七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八
05.
“折”,即折笔。
折笔也称方折,写出来是方角。《古诗四帖》中的折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不改变执笔办法,直接改变行笔方向的折法;另一种是行笔至折笔位置,调度执笔办法、调度笔锋,再改变行笔方向的折法。折笔的利用在狂草作品中非常主要,它是调度书写节奏的主要手段。
若何才能看出江河在流淌?由于我们创造了水流因树、石等阻隔而涌现的漩涡。流淌是狂草的特点,但没有折笔作为阻隔,就会一味地流淌,书写就没有了节奏。这样一来,就会涌现画面单调、欣赏乏味的征象。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