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及赏析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唐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墨客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襟抱负,反响了盛唐期间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个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看见的景致,“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不雅观,气势磅礴。这里,墨客利用极其朴素、极其浅近的措辞,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驰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高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殊宽广,特殊辽远。就次句诗而言,墨客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看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墨客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以是墨客直接不雅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墨客面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致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活气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墨客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墨客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欲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便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墨客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扫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浸染,解释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墨客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墨客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这天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该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呆板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鼓吹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以为它在说理,而理清闲个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利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统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足,一意贯连,很随意马虎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以是说墨客利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宋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干瘪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小雨,到薄暮、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去世,伤于人事。这期间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紧张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悲惨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期间的范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屈常,持续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纵然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腔调和谐是一个很主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成绩,以是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觉得。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以为已能使听众觉得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感情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韶光内逃离痛楚,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以为分外悲惨。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溘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涯,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落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悲惨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落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以为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通报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去世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瞥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干瘪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的文雅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涯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景象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悲惨。手托喷鼻香腮,珠泪盈眶。怕薄暮,捱日间。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若何才能熬到薄暮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恐怖。独自一人,连韶光也以为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薄暮,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民气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相互扶持,相互依赖,两相比拟,自己一个人要悲惨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面前的统统,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若何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比拟,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大略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落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元代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述出一幅悲惨动人的秋郊落日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表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悲惨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主要范畴,它的实质特色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统统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致,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悲惨悲苦的情调。而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民气坎凄凉情绪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绪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利用浩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涌如今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绪,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每每具有利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墨客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浩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表示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二心坎沉重的忧伤凄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绪指向趋于同等,即浩瀚的意象每每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绪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浩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绪,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绪指向呈现同等性、单一性。浩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绪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全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主要缘故原由。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每每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韶光、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