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肉)。

翻译:砍伐野竹,连接野竹;

比诗经还早的上古诗歌堪称中国诗歌史的最早作品

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弹歌》是一首反响原始社会佃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
这首诗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佃猎的全过程,歌谣句短调匆匆,节奏明快,措辞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构造,概括出制造和利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此篇是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公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
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样平常都具有字句简短、措辞朴实和节奏明快的特点。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期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好手陈音讯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措辞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

这首诗叫诗不如叫歌更得当。
古代汉语讲究微言大义,看我们国家的古代文籍都是字数少,但是包含的内容丰富,当然也有缺点,便是随意马虎产生歧义。
但是这样日常互换起来就比较随意马虎一些,虽然在写法律文书时候会涌现问题。

但是简洁仍旧是中国笔墨特点,包括到近代的四大名著,都是笔墨简洁,不会像欧美文学一样包含很多润色语,这样就觉得干货比较多。
但是中国笔墨就会有不容学的特点。
许多老外学习中国笔墨都很头疼。

有个著名笑话,说三个外国人学习汉语,考题是区分“己”“已”“巳”三个字的读音和意思,第一个是美国人瞥见了就晕过去了,第二个是法国人吱吱唔唔不知如何,第三个德国人还比较聪明,上来就用尺子量开口的大小。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