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墨客李清照的一首咏钓台诗。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作此诗。
题目亦作“夜发严滩”。

巨大船舰上的人,只是由于有利可图才会前往;一叶扁舟上的隐士,同样只是为了追逐名声才会前来。
这是写“人们之势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了追逐名利,人们一直地奔忙东西。
来来往往之间,都是有目的的。
“巨舰”与“扁舟”,各指代一部分的人,前者为逐利之人,后者为钓誉之人。
这也句既交代了钓台前追名逐利的人们,也为下文见“钓台”而生“愧”埋下伏笔。

来来往往的人们,瞥见了严子陵的高洁风致,一定会感到羞愧吧;他们特意趁着黑夜悄悄经由钓台。
这是写“师长西席之美德”。
师长西席,指严子陵。
“钓台”,为严子陵垂钓之处。
西汉末年,严子陵与汉光武帝交好,刘秀称帝后请严子陵做官,严子陵谢绝出仕,隐居富春江边,以垂钓自乐。
师长西席之美德,在于不慕名利。
人们之羞愧,在于追名夺利。
比拟之下,更加彰显出严子陵高洁风致的名贵。
于是,在钓台周围就涌现了一个故意思的征象,即薄暮或夜间过钓台。

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路过严子陵钓台作此诗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载:“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
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
羞见师长西席面,薄暮过钓台。
”正是由于羞见师长西席,由于心中有愧,才有了薄暮夜间过钓台的征象,这同样也表明了人们对付严子陵的尊敬与仰慕。

“师长西席之德,山高水长。
”这是范仲淹评价严子陵的一句话,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付严子陵精神的一种认可与传承。
在争名逐利的时期里,总有一些人,能够点亮一盏灯火,照亮自己的精神天下。

文: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