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读小学生常读的五首古诗细节常识你理解若干

释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一个人在深夜里躺在床上,看着床前的明月,感慨自己思乡之情。
作者通过大略的措辞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邃深挚怀念,以及对生命和韶光的感慨。

创作背景:据传,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流亡期间写的。
当时,李白由于对朝廷的政策持不同见地,被贬为驱除与玄宗有关的祸乱的神仙。
他在流亡途中,寄居在一个田舍的小屋。

人物环境:这首诗描述了李白在田舍小屋中的一幕。
夜晚,通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仿佛是一层霜。
李白举头望着通亮的玉轮,思念故乡和亲人。

2.《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释义: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高楼眺望时的心境。
作者通过简洁而幽美的措辞,表达了对广阔天地的神往和对人生追求的武断信念。

创作背景:这首诗听说是王之涣在唐高宗期间(公元650-683年)游览安陆县白鹳楼时所作。
白鹳楼是一座位于湖北安陆的高楼,是古代文人雅士赞颂风景的胜地。

人物环境:王之涣登上白鹳楼,眺望远方的美景。
他看到白日已经跨过了山峰,黄河水流注入大海。
他感叹人的视野是有限的,想要看遍千里山河须要再登上更高的楼阁。

3.《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释义: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清晨景象。
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并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器重。

创作背景:这首诗听说是孟浩然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写的。
当时,孟浩然正在官府任职,但他对官场的腐败和虚伪感到厌倦,决心追求自然和真实。

人物环境:清晨的春天,孟浩然在床上还在熟睡,却听到了四周鸟儿的啼鸣声。
夜间的风雨声还在回荡,春花雪落,他思考着这统统美好的变革。

4.《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踪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释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翁在江边独自垂钓的情景。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对孤独和寂静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好的惊叹和敬畏。

创作背景:这首诗听说是柳宗元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写的。
柳宗元当时在担当官职期间,但他对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感到失落望,于是辞职归隐。

人物环境:诗中的场景是在江边,雪落满山,万物凋零。
一位孤独的老人坐在孤舟上,戴着蓑衣和竹笠。
他独自垂钓,感叹着大自然的寂静和纯洁。

5.《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释义: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
作者以生动而形象的措辞,描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崇奉和武断。

创作背景:这首诗听说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写的。
当时,杜甫在长安城中从事科举考试的准备,但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感到失落望和愤怒,于是追求自由和空想。

人物环境:登高的场景是在山林之间,风劲而急,天空高远,猿猴哀鸣回荡着。
看到近处的渚水清澈,沙滩洁白,鸟群归来。
目光再向远处,看到无尽的树木落叶纷飞,长江水滚滚不尽,给人以壮丽和无穷的感想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