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情绪随着诗文留于后世,被后人欣赏,被后人评议。有人为其哭,有人为其愁,也有人从中读出了人生真意,沉吟在心,了然于胸。南朝著名诗僧汤惠休便是一个长于表达情绪的墨客。他生平平坦没有太多波折,以是诗作也大多是淡然如水的意境。
然而,他的诗作虽然流传不多,但每一都城感情饱满。作为一名诗僧,他的感情生活当然不为后人所探知。然而作为一个墨客,他总也有情思暗涌的时候。一日,面对撩人秋色,他彷佛也动了凡心,随口一吟,便是一首惊艳千年的绝美情诗。这首诗便是《秋思引》。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灭,渺渺悲望如思何!
汤惠休是南朝著名诗僧,人称“惠休上人”。或许是太过多情,他非常喜好写诗,而且文采极佳,且内容还多为男女相思之词。于是,孝武帝刘骏便命其还俗,担当扬州从事史。这首诗便是多情善感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首秋日的情歌,在光阴的尘烟中,它一贯缓缓地吟唱,历经千年,却没有逊色一分一毫,反而更加光鲜。虽然人们对汤惠休并不理解,读到他这首哀诗幽怨的小诗,人们便不难窥得个中真意。整首诗缠绵悱恻,朴实典雅,蕴藉唯美。
首句“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写出了秋日的撩人美景。在墨客眼中,秋日的景致真美!
微寒的气息中秋风拂过河面,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着思念还未消耗的光辉。这两句描写中带着些许悲哀的期盼,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怦然心动,就像是一个梦境。
“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这两句采取第一人称,直接抒怀,将主人公的心思坦露无疑。其意是说:我在薄暮里思念你直到入夜,这样遥遥悲望,若何才能表达我心中的思念啊?从这“末光”到“光已灭”可以想见抒怀主人公伫立凝望韶光之长。上两句应是写白日,而这二句已是到薄暮直至入夜。
其同期间的其他墨客,汤惠休的诗文大多康健向上。这或许和他从前出家为僧的经历以及他后来平坦的仕途有关。这首诗是借用秋日本身的哀愁来衬托思念的绵远,看似写景,实在写情,在反复铺垫中引申出浓浓的情意。
汤惠休本是一乾二净的沙弥,本应在青灯古佛诵经老去,却由于诗文的才高八斗而巧得机缘。之后这位墨客究竟经历了若何的情绪,才如此感慨,后人便不得而知。但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墨客的凡心从未消逝过,是一个经历过相思的人。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供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