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嫡对酒

宋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一天一首古诗词51清明日对酒提升记忆力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地府。

如何影象?

诗名:清嫡对酒,清明节当天借酒消愁。

作者:高翥(1170—1241),字九万,南宋墨客,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江南诗派主要人物,布衣终生,有“江湖游士”之称。

诗词:

首联: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四面八方的山头,放眼望去多是墓地,清明节到了,到处都是忙着祭扫的人群。

南北:此处是虚指,到处的意思。

墓田:墓地。

纷然:浩瀚的意思。

首句开篇点题,写清明节祭扫的场景。
详细如何祭扫呢?

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坟前的纸灰,随风飘荡到空中,变成了白蝴蝶;亲人们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这两句浸染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两个典故,形象的写出坟前烧纸,亲人垂泪的场景,富有想象力,生动动听。

颈联: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日落西山,狐狸躺在坟前睡觉;夜里归来,儿女在灯前嘻嘻谐谑。

这两句忽然笔锋一转,把人与狐狸进行一个比拟,狐狸是一个狡猾的动物,但又是一个有良心的动物,狐去世必首丘,狐狸去世的时候一定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很快就忘却了悲哀,已经开始开始欢声笑语了。
相形之下,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要知道高翥和林升(1163—1189年)是同时期的人,林升那首著名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想必高翥肯定也是读过的。
南宋的臣民很快又进入歌舞升平之中,已经忘了故土故国。
高翥化用屈原《九章》:“鸟飞返故乡兮,狐去世必首丘”之句,借狐狸的忠实,反衬公民的麻木,已经忘怀了故乡故土,可谓讽刺至极,发人深省!

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地府。

人生涯着,就该当目前有酒目前醉,百年之后,一滴也流不到地府之下。

地府,指地下,阴间。

尾联写的极其沉痛,表面上故作旷达之语,流又不会留到地下,地下之人又怎会知道你是在哪里祭奠他呢?

言外之意,即便仍旧之外南宋的地皮上祭奠先人,地下的先人也不会知道。
表达作者出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深深无奈和讽刺。

总结:这首诗首联起句点题清明,颔联续写清明祭扫场景,用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两个典故,点化入咏,构思风雅;颔联迁移转变,通过人与狐狸的比拟,反衬出人的悲哀不过是流于形式,很快就忘怀了故乡故土,讽刺辛辣,尾联用故作旷达之语,深刻表达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无奈和讽刺之情,发人深省。

飞花令“清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掉队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月白风清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月白风清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