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一天一首古诗词  宋词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

黄鹤楼上了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五彩缤纷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野,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疆场,鲜血滋润津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体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落失落所,田园荒漠。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花费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仇敌盘踞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津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
请缨,要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轫,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面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末了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快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欲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落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顾。
“想当年”三字点题。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风雅(蓬壶是个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嬉戏。
“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不雅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落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盘踞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比拟。
“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触目惊心。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去世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勉力王室,光复神州”之猛志。
以是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如斯,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末了三句,作者乐不雅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快。
面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前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统统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革,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期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多少抗金将领,个中也有岳飞,这种征象有其一定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照韶光顺序,构造层次分明,措辞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样平常特点。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