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曾说过:“蟪蛄不知春秋。
”便是说蝉寿命很短,不知道春天和秋日的存在,以是很多文学家把蝉作为感叹光阴流逝、人生短暂的意象。

初唐名臣虞世南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蝉为什么被称作大年夜唐的第一咏蝉诗

虞世南是历经南朝陈、隋、唐三朝的传奇人物,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元勋之一。
本日我们就来看看,他在文词上绝顶的成绩。
古代关于咏蝉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是最早把蝉作为寄托心志的歌咏工具的,应该数这首诗。
古人喜好咏物,唐朝墨客也将咏物诗推向一个顶峰,技法纯熟、气候万千。
虞世南的《蝉》,无论从创作韶光还是艺术水平来说,都可以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了。

这首诗从开篇就用了拟人化的手腕,刻划了一只儒雅风骚、不染世俗的蝉。
“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时候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这里指代蝉的触须,彷佛那垂下的帽带。
蝉儿栖息在高高的树梢上,以清澈的露水为食。
诗的第一句,就把一个士大夫形象的品性高洁的蝉,维妙维肖地描述出来了。
那么,蝉在树上都做些什么呢?“流响出疏桐”,流响,是指传播得很远的声音。
这只蝉很特殊,它在高大的梧桐树中发出绵绵不断的鸣叫声,纵然是很远的人都能够听到它那洪亮的声音。

接下来,墨客要向读者解答蝉声远播的秘密了。
“居年夜声自远”,是由于它身处高位,以是声音自然能够传到远方。
“非是藉秋风”,墨客在末了一句着意强调,蝉声绝不是借助风力的传送。
这两句还用了倒装的修辞手腕,正常的语序该当是“非是藉秋风,居年夜声自远”。
由于利用了倒装,强化了蝉居高的特点,也让笔墨不同平凡,更具有诗意的美感。

既然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虞世南绝不是纯挚地描写一只蝉的生活习气,而是通过蝉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绪和志趣。
这只蝉垂触须、栖高处、饮清露、出流响,字字在描写蝉的特点,却处处暗含着象征的意味。
垂触须,象征着地位显赫的达官贵族;栖高处,象征着德行高洁的君子;饮清露,象征着言行清高,不随世俗而改变;出流响,象征着美好的声名远播天下,具有教养他人的力量。

末了两句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墨客一反常态,认为蝉声不是依赖风力,而是由于自己身处高位,以是一言一行才会那么引人瞩目。
他是在见告众人:自身教化高尚的人,不须要任何外在的凭借,比如权力、金钱、朱紫,自然就能声名远扬。
在墨客看来,精神的高度远比现实的高度主要,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众人景仰的君子。

不丢脸出,墨客由衷地喜好笔下的这只蝉。
而实际上,他在创作这只蝉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个中,也便是以蝉自比。
史料记载,虞世南外表看上去有些怯懦,弱不胜衣,正像蝉一样弱小。
但是他为人博学多才、清高耿介,深得唐太宗的看重。
他生平也算是富贵显赫了,但是真正让他备受景仰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他的德行和才学。

虞世南这生平到底做了哪些事,能够配得起诗中蝉的形象呢?百善孝为先,虞世南首先是个有名的大孝子。
虞世南从小就被过继给叔叔,但是亲生父亲去世时,年幼的他为父亲守孝,由于悲哀过度,身体瘦弱得险些承受不住衣服;后来他的叔叔被乱兵抓捕,归期不定,他刚脱下孝服,又连续穿布衣、吃素食,直到叔叔回家才换下布衣,开始食肉。

到了隋朝,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来到京城,他们的文名远播,被人比做西晋的陆机、陆云兄弟。
但是他们生活清贫,还是晋王的隋炀帝慕名招他们做官,虞世南以照顾母亲为由谢绝。
哥哥虞世基由于寄托隋炀帝而显赫一时,吃穿用度堪比王室。
虞世南则连续安贫乐道,不为名利所动。
后来隋炀帝遭遇江都兵变,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基也受到牵连要被处去世。
虞世南为了救哥哥,不惜放下身体,在宇文化及面前痛哭哀求,为兄请命。

后来到了唐朝,年迈的虞世南成为唐太宗身边的主要文臣,和房玄龄一同掌管文书。
虞世南还是个不可多得的诤臣,时常和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施政的得失落;如果唐太宗言语有不当的地方,他也会绝不犹豫地直言规劝。
虞世南八十一岁去世时,唐太宗更是难过地哀哭不已:“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缺,无日暂忘。
如今他去世了,朝廷高下,再没有这样的名臣了!

或许是受到虞世南的影响,后来的唐朝墨客也开始创作咏蝉诗,比较著名的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
骆宾王笔下的蝉,同样用比兴手腕,反响了墨客的志向和人生经历;李商隐笔下的蝉,变成和墨客对话的拟人形象。
这三首共同被誉为大唐的“咏蝉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