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万家佳构画
中国画与古诗词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很早以前很多人都对此做以理解与研究,并且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和画都是人类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无论是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内心感想熏染都讲究意境美,也便是说意境是主不雅观与客不雅观相融的产物。例如清代画家书法家方士庶说: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也有人说诗歌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它们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两种艺术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也就意味着它们之间也有着差异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不通的,各有各自的表现领域。
艺品万家佳构画
从中国史料上看,中国的绘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歌多很多,也久很多。例如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色彩纯挚,紧张因此线条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容的。而诗歌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要少很多,据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全的只有一部《诗经》和《楚辞》,这是两部巨著,这两部诗集不仅仅都充满了时期得精神,还为往后的诗歌和绘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们除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外,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画结合成了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紧张形式。
诗歌是一种用措辞来表达的艺术形式,它用概括而又简练的笔墨来阐述现实的生活。
绘画属于造型的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来描写一个人或一种事物的形状特色以表达感情与思想。中国的传统绘画多因此意造境,究竟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歌亦是如此。
“我国传统绘画的紧张特点是强调线条的造型能力,也便是骨法用笔,以形写神。中国画与中国诗词都具有同样的意境美。”
艺品万家佳构画
诗歌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对付诗歌与绘画的结合,我们谈论的不是形式的似与不似,重点该当放在诗画的本身,也便是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不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王维的诗词,多数可谓是诗中有画,如大家所熟知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些诗句虽然不是绘画,但是它们那种光鲜的形象,活泼动态,柔美的境界,都活灵巧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在诗词中犹如置身在画境中。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便是一副壮丽的画卷,诗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使人看到西北塞外平沙万里的景象,看那空中细细的炊烟,波折的河流,夕阳又红又圆,如此安静的氛围,壮丽而生动。我们在色彩看来,红红的落日,青青的烟,黄色的沙漠,如此的丰富多彩。从构图上来说,炊烟是直线,河流是曲线,落日是圆形的,则组成了错综繁芜而有节奏感的构图。构图和颜色的搭配组合成了一幅光鲜的画卷,可谓是“诗不配画而有画意”,这也是诗画的完美结合。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两句诗,诗中虽然没有刀切斧砍的说出丽江如何美,但它字字都向大家展示了江南春水的奇丽景致,犹如诗一样的国画美,这幅画卷用了极其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比拟的手腕画出来。此中的意境紧张在于设色的技能上,传统的中国绘画也同样有这样的表示。大概此诗的意境只有“画为诗所依”来形容吧。
艺品万家佳构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