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生平,虽以诗酒为伴,仕途之路却屡屡受挫。然而,这些挫折并未消磨二心坎的爱国情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满腔抱负,渴望借此契机施展才华。
他积极相应永王的召唤,加入永王幕府,满怀信心地期待能够一展宏图,像东晋谢安那样气吞山河。为此,他创作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唐代】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熏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诗意: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熏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即《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幕府中所作,这是末了一首。
李白来到永王幕府往后,犹豫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
墨客一开始就利用浪漫的想象和象征的手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试借君王玉马鞭”, 豪迈俊逸, 可谓出语惊人, 比起直向永紧张求军权, 又来得有诗味多了。
这里超凡的豪迈, 不仅表现在敢于自我介绍、当仁不让的举措上; 也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范上; 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 墨客并不奇异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役, 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墨客笔下,就被授予了空想的光辉, 统统都化为奇妙。
“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役的从容自傲而言, 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略同, 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 连“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
能自若指挥三军已不失落为高明统帅, 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于觥筹交错之间 “指挥戎虏”, 赢得一场战役,没有一丝“炸药味”, 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 这就把战役浪漫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同上), 局势险些不可整顿吗? 但有了这样的英才, 统统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熏风一扫胡尘静”, 险些转瞬之间,就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熏风扫尘来比喻战役,不仅形象化, 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熏风是滋养万物之风, “熏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熏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奇迹之后, 又该若何呢? 出将入相? 否, 那远非李白的志向。
墨客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 他的最高空想是功成身退。 这一点墨客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即是此意。
这里墨客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空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
“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天子的象征,因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
墨客万没有想到,永王广揽人才,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空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失落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激情亲切的诗篇却并不因此逊色。
在唐诗绝句中,像《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激情亲切,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空想结合起来,利用浪漫主义手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
以下摘录李白《永王东巡歌》别的十首,供大家欣赏: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其三)
【 唐 】李白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绝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四)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东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逐一引龙驹。
【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只管李白在跟随永王的政治决策上涌现了误判,但这并未粉饰他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所展现的深厚爱国情绪和豪情壮志。这些诗歌不仅是他个人情绪的抒发,更是他对国家和安然定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