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郊寒岛瘦”,因其诗作多写情面冷暖,民间苦难,元代著名墨客元好问赞誉为“诗囚”。写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便是我们对孟郊的一样平常认识。
该当说,孟郊是一个真正脚踏实地的墨客,是在继杜甫之后,又一个用诗歌深入地戳穿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抵牾的墨客。孟郊的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题材广泛,夷易而近人情。他的诗歌所描述的如夫妻之爱(《结爱》),如父子之爱(《杏殇》),如母子之爱(《游子吟》),都是不被其他墨客所关注的题材,以至于我们在表达对母爱的崇敬和感激时不得不反复吟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生平命运极其悲苦,屡试不第、仕途艰辛、生活凄苦、中年丧子、去世后无营。但在现实生活中孟郊却是个狠人,咱们从他作诗惯用的字眼可见一斑,“去世、剪、烧、骨、录、折、断、攒”等硬词,营造险奇艰涩奇崛的艺术风格。
孟郊的诗歌创作除了接地气还在思想上表现出了尧舜古风。孟郊没有直接参与韩愈的古文运动,也没有象白居易那样在光鲜的文学原则下以直言讽谏式的诗去干预政治,但他也不失落为那个时期的伟岸君子。他自始至终沿着规复古道、整顿朝纲、淳化民俗、振兴诗坛的道路奔忙,不管生活若何艰辛,都不能停下他的脚步,由于复古给了他丰富的精神天下。自然在他的现实生活中与他交好的也都是重道德、守古风的人物,比如小他十七岁的韩愈,比如小他二十八岁的贾岛,还有对他多有拔擢的郑余庆,还有茶圣陆羽……
四十六岁考上公务员(中进士),五十岁才做了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溧阳县尉)。对付贫乏愁苦的孟郊来说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好友韩愈倒是非常理解孟郊,说他去做县尉是与欲望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这也就让原来穷苦的孟郊更加穷苦了,由于县长不得不拿孟郊的一半人为其余请个临时工来代理孟郊的公安局长。
虽然官当的不得意,母亲还是要接来同住的。饱尝了情面冷暖,孟郊此时愈觉亲情名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动听至深的母亲的赞歌。
全诗采取白描的手腕,为我们描摹出了一个真切动听的慈母形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直抒胸臆,对母爱放声讴歌。这两句诗利用比兴手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妖冶春光。儿女之于母爱不能报答万一。这形象的比喻,悬绝的比拟,寄托着小儿百姓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朴拙热烈的情绪。正如苏东坡在《读孟郊诗》中所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首诗读来不觉清新流畅,淳厚素淡且诗味真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