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顾,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驰急,万马战犹酣。

每日鉴赏十六字令三首

(其三)

山,刺破上苍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自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注释:

[离天三尺三]民谣成句。
形容山高。

[酣]尽情,高兴。

[锷]刀剑锋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批驳:

三首小令皆以“山”开篇,故“山”字可视为词题,写的是长征初期到后期全体过程中,毛泽东对“山”的感想熏染。
“山”的形象,经拟人化处理,有了生命的、政治的寓意。

中国南方、西南方多山,是事实;这个多山的区域正是红军长征必由之路。
经历长征,即是经历山对人的磨练。
人在被磨练时,也加深了对山的理解。

第一首词,突出山的巍峨嵬峨。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劈空一个“山”字,是在飞马驰骋中的视觉形象。
“未下鞍”,是对民谣“马过要下鞍”的反用,强调红军战士的战斗英姿。
“惊回顾”二句,极状山之“高”;人又在山上,故实写“人”之高。

第二首词,突出山的磅礴气势。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是将静态的山,加以动态化。
山连山,如浪打浪,如此,群山连绵便形同大浪前奔。
这是毛泽东的艺术创造。
由于以水势仿照山势情犹未尽,以是墨客复以千军万马比拟群山之势。
“奔驰急,万马战犹酣”,是山的雄姿,也是红军雄姿!

第三首词,突出山的挺立坚固。

“山,刺破上苍锷未残。
”是“剑”的形象,是坚不可摧、锐不可当的形象,是擎天柱的形象。
故下句才有“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结论。

本篇是咏物诗。
咏物而有寄托,其意也深,其志也宏。
一曲“山”的颂歌,实为一曲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颂歌。
但它又不是纯然的颂美,身昔时夜任的自傲溢于言表。

来源:田秉鄂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 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7月第2版,第59-61页。

(根据《毛泽东诗词鉴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