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纂背景与目的
政治背景: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攫取皇位,为了彰显文治、收买民气、巩固统治,同时也为了展示明朝的昌盛和文化秘闻,决定编纂一部大型的百科全书式文籍。
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有盛世修典的传统,前朝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等类书为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供应了主要根本,朱棣希望在此根本上编纂一部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文籍。
2. 编纂过程
主持与参与职员: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编纂,前后有 3000 多人参与个中。个中不乏内阁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朝廷官员,也有来自民间的经生、文士、教谕、儒学生员等,还有像陈济这样的民间才子。
韶光跨度:永乐元年(1403 年),明成祖调集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切磋编书事宜。永乐二年(1404 年)完成了初版《文献大成》,但朱棣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于是敕令重修。永乐三年(1405 年)正月在文渊阁开馆重修,永乐五年(1407 年)新稿编定进呈,朱棣阅后十分满意并将之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 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3. 内容与体例
内容丰富:全书正文 22877 卷、目录 60 卷,共 11095 册,约 3.7 亿字,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业、文学等诸多领域,保存了 14 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采择和保存的古代文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类书的五、六倍。
编纂体例:所抄原书直录原文,整段、整篇乃至整部书移录,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丛书的性子。这种编纂办法使得大量的古籍文献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4. 流传与散失落
明代流传:成书后,原来收藏在南京明皇宫文渊阁。永乐十八年(1420 年)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也一同运往新都,原稿本留在南京文渊阁。正统年间南京明皇宫突发失火,南京文渊阁及所藏之书均烧为灰烬,已运至京城的《永乐大典》遂成孤本。嘉靖天子十分喜好《永乐大典》,曾敕令重录一部,副本贮藏在皇史宬,至清雍正年间移至翰林院。
清代散失落: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开四库全书馆时,对《永乐大典》进行了一次清查,创造已缺 1000 多册,合 2422 卷。此后,由于一些官员偷书以及战役等缘故原由,副本不断流失落。光绪元年(1875 年),修缮翰林院时清查存书,《永乐大典》副本已不敷 5000 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义和团攻打英国使馆,战乱中焚毁了翰林院的敬一亭,存放于此的部分《永乐大典》化为灰烬;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的残余本被分割散裂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或私人手里。
当代征采与保存:现今,438 册《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 9 个国家和地区的 34 个公私收藏机构。我国也在不断通过各种路子征采和回购《永乐大典》的残本,并对现存的残本进行妥善的保护和研究。
5. 代价与意义
文献代价:它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籍,为后世的学术研究供应了丰富的资料。许多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清代一些学者通过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事情,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间。
文化代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象征,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知识财富和卓越的文化造诣,表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湛和源远流长。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具有主要的参考代价。
历史代价:反响了明永乐年间的社会状况、学术水平和文化风貌,为研究明代历史供应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编纂过程也反响了当时政府对文化奇迹的重视和投入,对后世的文化培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宝贵古籍分享# #读书抄诗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