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门寺院本是出家人避世修行求得寂静的场所,此与“修齐治平”积极入世的儒家学说正大相径庭。
但在李唐一朝,佛寺却成为儒家学甚至用、修齐治平之地,史乘所载,江南名刹惠山古寺以其独特的文化教诲功能,曾涵养出对唐朝历史发挥莫大浸染的肱股大臣。

山寺秋天景色 拍照/斧头哥

惠山寺的儒学渊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兴盛期间,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法,遂使佛教盛极一时。
惠山古寺正是成立于其时。
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归隐历山(今惠山),创立“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草堂改为“西岳精舍”供僧人用。
南梁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为“惠山寺”。

其时,山林讲学先机已启,精舍中讲授的高逸绅士于此处安心求学,为日后培养儒士奠定了根本。
经历了南北朝乱离之后,统一盛运再临,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崇儒与治国主要性。
登基之初,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谈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
其时,社会安定,公立学校发达,士子群趋学官。

寺不在深有儒则名群贤辈出的唐代惠山寺|方志江苏

唐朝至武则天越位专权称制,《旧唐书》称之为:“则天称制,以权道临下,不吝官爵,媚谄当时……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
朝廷政府既薄教诲,学官便渐弱日衰,但企稳求治的学子读书山林者日见浩瀚。

武则天画像

唐中叶往后,虽然中心政府的太学蠲为茂草,但读书山林寺院,论学曲谷幽境,会友山溪竹林却蔚然成风。
及学有所成便出应试以求闻达。
而其间之宰相大臣、朝野绅士亦多出个中,仅宰相达到二十余人,陈子昂、李白、白居易等文章宗伯,颜真卿、孟郊、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名臣达士两百余人。
吴地名胜惠山寺既依运河而立,更为交通之要津,成为人文蔚盛中央是自然而然,士子习业于寺院之中更是为一定。

诜诜贤才此育出

惠山古寺收受接管寒士最著者,是为日后致朝廷相位之李绅。
祖籍安徽亳州的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本为山东著姓,其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湖州)、晋陵(今常州)县令,因职携家住无锡,定居梅里袛陀里(今无锡东亭)。
李绅六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
贞元两年(公元787年),十五岁时李绅就读于惠山寺。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年三十二岁时李绅再度赴京应试不中,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年三十四,李绅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而其时已是宪宗李纯当国。

惠山古寺于唐一朝之教诲功能不止造就了一代宰相,更有诸多绅士与此地如炼仙家九转丹般攻读笔墨,李绅之子李濬即是个中之一。
《中国诗词大辞典》载:李濬为会昌间(公元841-846)宰相李绅之子。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自秘书省校郎入直史馆。
六年春乞假归无锡,撰《惠山寺家山记》。
编次李绅所为制诏章表等文章,又撰《松窗杂录》。
而在此篇载于《全唐文》八百一十六卷的《惠山寺家山记》中,亦可见其攻读其间的环境。
“寺山之泉(惠山泉)独称奇,能发诸茗颜色滋味。
公僻居舍饮,虽崇贵未尝辄自优,奉惟辇载慧(惠)山泉数千里不问其费耗。
公函学官业功德,濬谨纂叙制诏章表堂状类列其间,不敢辄以文饰表,至敬也为高下卷今藏史阁。
我家之盛尝二为相,三为史官。
……夏五月癸卯过家,出睹旧刻石,诗题别无碑版,叙录惧年祀寝远不得布闻于人,谨以史笔条叙,于寺之正殿内。

《松亭试泉图轴》(局部)

李濬《惠山寺家山记》所载其父李绅求学所在,李绅当时的遁隐处,即为本日的慧(惠)山寺。
而李绅家居无锡,由此可推断,李濬当时是和李绅一道在惠山寺读书与请益的。

李濬之后,又有李骘求学于惠山寺。
李骘为陇西(今甘肃秦安)人,开成年间(公元835年—840年,文宗李昂当国),为荆南判官,咸通年间(公元860年—874年,懿宗李漼当国),擢太常少卿、宏文馆学士,出为江南西道都团练不雅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洪州刺史、御史中丞。
太和五年(公元831年)四月,骘由江东西归涔阳路出无锡,做《题惠山寺序》。
其媒介:“蒙恩自禁职出镇钟陵(今江西南昌境。
)与毗陵地不相远,而惠山居其属邑间,其寺复置会锡邑宰,去年过此,留宴数日,今于予为故人因寓书,请再题焉。
呜呼,自太和癸丑至咸通已丑三纪余,念邑中居人与僧居在惠山兴宁寺两寺者,今无人焉。
染翰增悲,复何言耳?”

《全唐文》七百二十四卷所载的这篇《题惠山寺序》,既证李骘亦曾同李绅般就读寺院,又证其寺院藏书之盛,更证惠山寺殆为唐朝一求学问道的文化中央。

今之视昔成古今

人生百年,一代代新人更换,事总变个一直,历史也就不断开新。
一批寒士寄栖山林,读破万卷;一座名刹,大德高僧造就贤良。
山以寺而有名,寺以人而显赫。
泉水涓流,梵音阵阵,造就诜诜贤才的惠山寺成了文人雅士仰慕之地,追索精神之源。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时任朝廷左拾遗无锡人朱宿遐景、仓部员外郎的太原人王武陵晦伯、以处士身份客居毗陵(常州)的陕西扶人窦群丹列相会惠山寺院,赋诗言志,书于寺壁。
这就史上颇负盛名的“惠山寺三唐人诗”。

惠山寺风光 图源:微博

王武陵在宿惠山寺诗序中言:“戊辰秋八月(大中二年),吴郡朱遐景自秦还吴,南次无锡,命予及故人窦丹列会于惠山之精舍。
是时山林始秋,高兴在目,凉风白云,起予坐隅。
逍遥于松桧之下,偃息于盘谷之上。
仰视云岭,俯瞰寒影。
夕阳西归,皓月东出。
群动皆息,视身如空。
元言妙论,以极穷奥。
丹列有遁世之志,遐景有尘外之心。
予亦安分守己,怡然契合,视富贵如浮云,一歌一咏,以纾情性。
夫良辰嘉会,古人所惜。
序述不作,是阙文也。
山水之下,景物秀茂。
赋诗导意,以纪方外之游。

而窦群的《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惠山寺》,则表露心迹,修身则由致知始。
其言:“共访青山寺,曾隐南朝人。
问古松桂老,开襟说笑新。
步移月亦出,水映石磷磷。
予洗肠中酒,君濯缨上尘。
皓彩入幽抱,清气逼苍旻。
信此澹忘归,淹留冰玉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孔子说:“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自取也。
”能在浊世中存有心清之志,自可先独善其身,后可达济天下。
有此心志者,始能迁徙改变此天下。
于惠山寺问学的士子们常以己心度此世,皆以己志致此世。

朱宿的《宿惠山寺》则更是睹物思人,感伤涕涟。
“古寺隐秋山,登攀度林樾。
悠然青莲界,此地尘境绝。
机闲任昼昏,虑澹知生灭。
微吹递遥泉,疏松对残月。
庭虚露华缀,池净荷喷鼻香发。
心悟形未留,迟迟履归辙。
岁月人间匆匆,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次过。

二十年后,出为湖南不雅观察史的窦群再游惠山寺,并以文述怀。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五月三日,重游此寺,独览旧题二十年矣。
当时三人皆登谏列,朱遐景方诣行车,王晦伯寻卒郎署,余自西掖,累迁外台,复此犹豫,吁嗟存殁。
朱拾遗诗云‘岁月人间匆匆,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几次过。
’可谓得墨客之思也。
因命题壁,以志所怀。

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
惠山寺以空门之地而涵养出浩瀚致世的才俊,此既是世家大族没落,寒士得进用的缘故,也是当时佛教兴盛,文士乐于山居之风。
而山林寺院藏书之盛,则是个中关键所在。

作者:陈永跃

简介:陈永跃,安徽五河人,曾做事于军队政治事情部门,并获全军新闻奖、中国新闻奖。
而立之年卸甲归田,在地方政府事情。
空隙之余,长期从事历史学术研究,并致力于钱穆学术思想的探寻。
干系研究文章被《公民网》、央视网、中心党校《学习时报》、《儒家网》、《文史知识》等媒体刊登转载。
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互换,干系论文被收录文集。
两度受邀参加江南文脉论坛。

审核、发布:张一哲